皇帝听到此处,微微皱眉:“好人家的姑娘,怎么会化她出家?”
迎春摇头:“那和尚只说,若是不出家,林妹妹的病只怕是一生也不能好,若要平安,除非她身边伺候总不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
皇帝道:“有些苛刻了。”一个人,哪能不见亲友,哪能不见哭声。要见亲友,便要交际往来,有个红白之事,哪能不见哭声,说来说去,这僧道还是要化其出家。
迎春叹道:“可不是如此,大家姑娘,哪能不见亲友的。当初姑母早逝,常言道丧妇长女不娶,祖母怜惜,特意接来林妹妹在身边教导,日日忧心,生怕妹妹有个好歹,这才多疼爱了些,我们姐妹兄弟都要退一射之地。”
说着,迎春便看了看皇帝神色,见他在思索,便接着道:“林妹妹这些年的身子,时好时差,按年岁早该议亲,却因那僧道的批语耽搁了下来,倒是可惜了她这么个灵巧之人。”
迎春想着,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皇帝应该明白林家的意思了吧,便没有再说了,过犹不及,得让皇帝自己去想。
皇帝沉思许久,才道:“既如此,想来是林家姑娘不能婚配了,难怪林卿留她如今的年岁。只是,她不能婚配,林家的香火可不就断了?”
第61章 黛玉出家,林如海再提致仕
迎春一听,便知皇帝有意用这个借口,让黛玉出家,又摘干净了皇室的责任。
迎春就道:“林家的香火传承,到时候过继宗族子嗣就是,只一点,林家子嗣多是一脉单传,林姑父不曾过继子嗣,想来也是怕断了旁人的香火。唉,叫臣妾说,林姑父既有这顾虑,不如过继个女儿,充作嗣孙教养,到时候招赘,也是一般承继香火。只一点,招赘要三代还宗,想来林家族人是不愿的。”
迎春故意说是林家族人不愿,而不是林如海不愿,就是要皇帝为林家解决三代还宗的问题。
现如今为什么那些只有一个独女的人家,宁愿从族中过继子嗣,也不愿意招赘,就是不愿意三代还宗。
皇帝就道:“这简单,到时候朕亲自下旨,为林卿解决这一烦忧就是。”皇帝自觉,自己有了施恩林如海的途径,心病去了大半,也不管林如海愿不愿意。
迎春见此,就道:“陛下圣明。”心里却舒了一口气,还好自己已经提前跟林妹妹商议好了,不然这事儿,倒是好心办坏事。
至于林如海那边,迎春只以为黛玉已经跟林如海商议好了,却不知林如海自己都是懵的。
皇帝下旨,给林黛玉升了等,封为潇湘郡主,食邑千户。这待遇比一些亲王的女儿都高,一般亲王府郡主只有极为受宠的,才会有食邑。
除此之外,还下旨为林如海过继林家女为嗣孙,许林家女招赘,三代也不得还宗。
皇帝的圣旨下到林家的时候,林如海脸色变了又变,趁天使在宣旨,就看了一眼黛玉,见她心虚不肯抬头,就知此事与她有关。
林如海接了旨谢恩,拿袖子擦拭眼眶,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
传旨的内宦见此,心中满意,回去之后,就将此事说与了皇帝听。
林家这边,放出消息,说黛玉要出家,且不是因为此次事情而出家,是有高僧在她年幼时为她批命,她不能嫁娶,不然恐有性命之忧,再加上林家没有香火承继,这才拖到现如今。
现在皇帝已然为了林家的香火,为林家过继,那黛玉便可以没有顾虑出家了。黛玉便去了道观,考了度牒,做了坤道,便是正经的出家人了。
想要出家,不是你想做和尚、道士就能做的,大多数不过是打着和尚、道士的名头的居士,真正的出家人,是要考度牒的。
黛玉出家之后,又传出,当初皇帝有意封黛玉为太子良娣,享太子妃待遇,只是林如海爱女,担心女儿安危将此事拒绝了。
皇帝得知此事后,满意得很,这样一来,皇家的责任就摘干净了,御史台那边也不能说些什么。
这林如海果然是个忠君的。
然后,他就看到了林如海上的致仕的折子。
林如海说自己年岁大了,身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兰台寺大夫多职,精力难免不济,于是主动退位让贤,还为皇帝推荐了接任的人选。同时,老岳母去了,他上无长辈,想为岳母史太君守孝一年。
那个填坑的人,就是户部尚书蔡珅、兵部尚书王子腾。
等蔡珅得知此事后,在家里怒骂林如海是老匹夫,这狗东西,是真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呀,将自己摘了出去,把别人推进火炕。
王子腾轻笑一声,骂了一句:“老狐狸!”半点都不担心,自己会去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