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257)+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老嬷嬷伺候贾老太太大半辈子了,知晓贾老太太的心思,她叹的不是女婿林如海的疏远,而是在这个府里,自己的话语权越来越低了。老嬷嬷便道:“林姑老爷最敬重老太太,每年的年礼,老太太都是独一份,可见林姑老爷的孝心。现下林姑老爷给大老爷写信,想来是有些朝堂上的要事要商议,只托家书的借口,商议朝堂大事。若真是家书,姑老爷哪一次落下了老太太?”

老嬷嬷最知贾老太太的心思,句句话都说在了贾老太太的心坎上,也给了老太太台阶。

贾老太太道:“你这话也不无道理,他们这些爷们朝堂上的事情,我们这些妇道人家管不了。只我私心里想着两个玉儿的事情,也不知道林海那边是如何打算的。”

提到这,老嬷嬷就不知道该如何回话了,在他们这些下人看来,这门婚事是不算配的。虽有着亲戚情分,但政老爷真论起来,也不过是个五品的工部员外郎,宝二爷也不过是个次子,身上也没有功名,林姑娘却是巡盐御史的独女,等林姑老爷回京高升了,林姑娘这身份,做个公侯伯府的冢妇都是够的,只怕老太太的想法,也是白想了。

贾老太太见老嬷嬷没说话,其实也明白对方的未尽之言,显然是不看好这门婚事。

贾老太太叹气道:“旁人都觉得两个玉儿不般配,但我觉得这再好不过了,敏儿去了,玉儿失母,日后嫁去旁人家,少不得被公婆挑理。她性子又如林海一般,有些清高了,做冢妇日后就是当家理事的管家媳妇,她那性子少不得因此而多思多忧,如敏儿一样,年纪轻轻的……,倒不如寻个嫡次子,做个介妇,守着嫁妆,再寻个知冷知热的夫婿,日子能好过不少。”

旁人只知冢妇风光,却不知道背后承担的责任也重,承担着祭祀之责,管家之责,里里外外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看着,瞧着风光,日子却不大好过。

因此,贾老太太便想着撮合两个玉儿,一来黛玉婚后能轻松些,二来宝玉日后有个有权势的岳家,能做个富贵闲人。

贾老太太自觉自己想得挺好,可旁人不这样觉得,她也曾暗地里跟王夫人提及此事,不想王夫人却不看好黛玉,更喜欢亲近她的宝钗。

贾老太太觉得王夫人鼠目寸光,那薛宝钗有哪点比得上自己的玉儿?论家世背景,玉儿是重臣之女,薛宝钗只是皇商之女,即使那薛蟠得了个小官,薛家也能算是官宦之家了,但也不过是微末小官,还是靠王子腾做的小官。

不说家世背景,就说其它,林家只有玉儿一个,到时候陪嫁肯定不少,林海也会帮衬女婿,薛宝钗有个哥哥,那薛家的资源人脉肯定是偏向薛蟠的,娶了薛宝钗,宝玉也得不了多少助力。

贾老太太想得是挺好,却忘了,贾宝玉他自身的条件,只能算是寻常。王夫人素日虽然疼爱宝玉,但也知道素来婚嫁是“低门娶妇高门嫁女”,若想儿子过得好,媳妇的门第得往低的找,高门的媳妇不好伺候,她并不想让宝玉遭这个罪。

王夫人喜宝钗稳重,婚后能规劝宝玉上进。至于黛玉,王夫人虽然不喜贾敏这个小姑子,也不得不承认,她生了个好女儿,黛玉虽然性子清高了些,但管家理事也是一把好手。只一点不好,她性子清高,又有两分傲气,日后宝玉要是娶了黛玉,少不得伏低做小。当母亲的,是见不得自己的孩子给人伏低做小的。

贾老太太与王夫人因着宝玉的婚事僵持住了,便想着,什么时候进宫见元春一趟,想来元春是能明白自己的苦心的。

徐乐跟平儿帮衬着黛玉修整林家在京的宅院,林家在京的宅院,由几个积年的老仆打理,他们也算用心,宅院的主体保存得很好,只是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

徐乐估算了一下,这修整老宅所需的建材,便叫人人寻来匠人修整,先将主体修缮一番,余下的花园、亭台廊榭这些,还得询问黛玉。

黛玉也是第一次独自一人主事,好在外面的事情有徐乐为她奔走,后院的事情有平儿在一旁与她商议,让她安心了不少。

黛玉道:“若没有平儿姐姐你跟乐儿姐姐帮衬,这么一大摊子,我一个倒真支派不开。”

“姑娘言重了,姑娘管得极好,只是第一次自己主事,心里不安稳,才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平儿道。

原先,黛玉也跟着王熙凤管过贾家的事务,但贾家那边已经成了体系,事有定例,只需要吩咐下去就好,不合适就换人。

但林家在京中的人手不够,少不得还要去采买一些仆人。这些新买来的仆人,一时也不得用,她一个年轻姑娘,也不曾做过这些事情,免不了觉得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