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174)+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史湘云在史家,日子过得也不算好,襁褓中失了父母,没个人心疼。

史家底子早就空了,女眷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维持侯府的体面,太太、小姐们也得做针线,补贴家用,唯有来了贾家,史湘云才得片刻清闲。

史湘云瞧瞧林黛玉,心里有些艳羡。

黛玉虽然母亲早逝,但还有个父亲疼她,逢年过节派人送东西,可见是惦记这个女儿的。

且贾老太太疼黛玉,什么都为黛玉想着了,即使她姓林,也让她一起跟三春管理家事,显见整个贾家都将黛玉当自家人一般看待。

史湘云从小在贾家这边长大,现如今反倒是差了林黛玉这个后来的一筹,心里免不了有些吃味,觉得不得劲儿。

特别是贾宝玉对黛玉极其的上心,两人明明相交不久,却有一种旁人难有的默契,贾宝玉还常说林黛玉是他的知己,与旁人不同。

史湘云愈发不得劲了。

第131章 亲友送礼

史湘云虽然心中吃味林黛玉,但跟黛玉相处久了后,被黛玉的才学所折服,因此对林黛玉是敬佩大过吃味的。

史湘云来了贾家也是同住绣阁,一同听周嬷嬷和老先生教学,林黛玉才学出众,就连教书的老先生也曾多次感叹,若林黛玉是个男儿身,只怕能如她父亲一般中个探花郎。

林黛玉对此,并不自得,反而觉得老先生这话说得不对。

私下里林黛玉对着姐妹们道:“我们姐妹虽非男儿身,但也用功读书,只因读书能使人明智,若读书只想着功名利禄,那这书不读也罢。那些庸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却不知是曲解圣人之言。圣人言,女子无才,但只要能明辨是非,便是德行。那些庸人望文生义,借着这句话,便不让女子读书,何其可笑?”

迎春道:“读书明智,这句话妹妹说得极好,我等读书本就不为功名,又何必因此生憾。”

湘云一向快言快语:“不过是那些男人不如我们,怕我们胜了他们,若我能去考功名,定然是要蟾宫折桂,让天下男人瞧一瞧,谁言女子不如男!”

惜春听了笑道:“云姐姐,你要是换上宝玉的衣裳,替他去科考,只怕他是求之不得的。”

几人在说着话,唯有探春不说话,她心里暗叹,若自己真的是个男儿,定然要出去争出一片天去,让旁人不敢小觑自己。

探春平日里最羡慕贾宝玉、贾环等兄弟,能科举,能挣个好前程。

周嬷嬷听她们说话,瞧见她们那自信鲜活的模样,严肃的面容也缓和了两分。

都是好姑娘,各有各的好,比宫里的女人都鲜活。

周嬷嬷是深宫里出来的,刚进宫的时候也曾有过大志向,但后来,在那深巷中熬干了心气,反倒觉得平平淡淡的日子,才是最难得的。

周嬷嬷看向迎春,见她嘴角含笑,瞧着几个妹妹说话,眉眼里是说不尽的温柔。

周嬷嬷暗自叹气,这样的姑娘,入了那深宫,这温柔还能剩下几分?

这些大家小姐,生来享着富贵,却不得自在。不过比起那田间劳作一日,却不得一顿饱饭的农妇来说,好了千百倍,就看各人如何去待了。

各有各的缘法。

她们姐妹吃了午饭得闲在说笑,外面传来一声:“林妹妹。”

史湘云脸上的笑淡了两分,惜春笑着道:“宝玉真的就只记得林姐姐一人,人还没进门,就先喊林姐姐。”

迎春看看湘云,又看看林黛玉,只轻笑道:“想来,宝玉是有什么事儿找林妹妹。”

话音才落下,贾宝玉就笑着进来:“你们在说笑什么,怎么不带着我一起说笑。”

惜春道:“我们在说,宝玉你眼里就只得林姐姐,我们姐妹都在这里,你怎么就叫林姐姐一人。”

宝玉不大好意思道:“是我的错,我心里也是想着你们的。只是昨日听林妹妹身边的青萝姐姐说,林妹妹最近在寻一本游记,我在老爷的书房瞧见了,着急给林妹妹送来。”

说着,宝玉将游记拿出来,要递给林黛玉。

史湘云问道:“爱哥哥,是什么样的游记?给我瞧瞧。”

贾宝玉就将游记递给史湘云,史湘云一瞧,是前朝一位诗人,写的姑苏的风俗人情的游记。想起林黛玉祖籍是姑苏人,却没回过姑苏,想来是思乡想家了。

史湘云想到此处,便将游记递到林黛玉手上:“原来是林姐姐家乡的游记,林姐姐瞧了,也跟我们说说姑苏的风俗人情,听个新鲜。”

林黛玉接了游记,便对贾宝玉道:“难为你费心了。”

宝玉得了一句好,脸上的笑就没落下来过。

史湘云瞧了,捏紧手帕子,想将贾宝玉的注意力争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