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159)+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王熙凤为了这个嬷嬷,还特意求了王子腾帮忙,有王子腾在,请一个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是十分容易的,王子腾甚至一口气还请了两个。

这两个嬷嬷都是宫里出来的,年岁大了,出来养老。王熙凤拿了重金请人,两个嬷嬷就来了。

三春现如今居住的地方实在是太小,两个嬷嬷就另居一处小院落,白日里都去贾老太太的院子教学,等绣楼修建好后,再搬入绣楼。

过年的时候,徐乐收到了平儿寄来的信,问徐乐在扬州可好。

徐乐写了两封信回京里,一封给王熙凤,一封给平儿,又准备了些扬州特产,随林家的年礼一起送到贾家。

徐乐又给自己父母写了信,自徐乐跟着王熙凤进了贾府后,已经三五年没见过父母亲人了,平日里只靠书信传递消息。

徐三桂夫妻两人,心里虽然惦记徐乐,但更亲近几个养在身边的孩子。

徐乐对父母的感情,也不过寻常,因此倒不会为此而失意。

徐三桂一家,现如今的家财跟外边的小地主相当,原先背靠王家,现如今背靠贾家,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滋润。

徐三桂便生出些野望,给几个小孙子赎了身,送他们读书,希望能得个功名,改换门庭。

庄子上的奴仆想要赎身,比进了府的奴仆更简单,他们的卖身契都在庄头的手中。

庄头的卖身契虽然在主子的手里,但庄头子孙多的,也不可能每个子孙的卖身契都在主子手里,因此给年纪小的子孙赎身,还是特别简单的,只要主家能应允,上户籍的时候,直接上良籍。

当时,王大太太还在,徐乐的侄子中,几个年岁较大的,都是通过王大太太赎的身。后来,王大太太去了,徐乐一家成了王熙凤的陪嫁,求了王熙凤的恩典,余下的两个小孙子也都转了良籍。

因着这事儿,徐乐自觉对得起家里,因此也少往家里送东西回去,徐三桂夫妻也心知,这个女儿不是好拿捏的,一家人就这样相处着。

第120章 贾雨村

林家因着贾敏的孝,过年也不热闹。

给底下人多发了两个月的月例银子,就算是过年了。

徐乐因着在林家住着,林家这边还多发了一份月例,给裁剪了两身冬衣。

徐乐这一次出来,因着是代表着贾家的门脸,穿戴什么都是选最好的带来的,毛皮的大氅,饱满的珍珠,腰间佩戴的苏绣荷包,无一不显示贾家的富庶,连个丫头都这般好的穿戴。

“青萝姐姐,巧了,倒是在这儿遇见了你,你拎着提篮做什么?”徐乐吃了早食,出来走两步,呼吸一下早晨的清新空气。正巧遇见青萝领着一个小丫头,拎着两个提篮,不知道做什么。

青萝瞧见是徐乐,便道:“你平日里少出来,今日倒是难得出来一趟。”青萝上前,挽着徐乐的手,两人一起在廊下走着。

“姐姐这是提着什么,怎么瞧着沉甸甸的?”徐乐问。

青萝道:“篮子里装着一个陶瓷缸,里面盛的是青竹叶上扫下来的雪,姑娘跟老爷喜欢用这枝头的雪水烹茶,说这水轻浮,适合泡绿茶。我趁着姑娘上学,就带着个小丫头来收集一些雪水。”说着,青萝揭开篮子上盖着的墨蓝色粗布,青瓷的瓮里,雪已经化了大半。

徐乐赞道:“我也曾听闻,雪水烹茶,最佳者为那松竹梅花上的雪,得了松竹之风骨,老梅之香魂。我们府里的几位姑娘也好这个,大冬日里拿毛笔去扫梅花蕊上的白雪。都说煮雪烹茶是雅事,只是这雪水收集起来颇为费劲儿,这雅事也费功夫。”

青萝听徐乐这几句话,就问道:“主子们的风雅,费事儿的是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不过,听着你说话,咬文嚼字,可是读过书?”

“我们奶奶在闺阁里的时候,也请了夫子教学,我们这些人跟着,也识得几个字,只不做那睁眼瞎罢了。读书二字,倒说不上,恐辱了圣贤。”徐乐谦虚道。

青萝听罢,叹道:“常听闻,行伍之家不通诗书,今日听你一说,才知是我短见了。”

“这些大家的奶奶、太太们,要管家理事,哪能真不识字?只是少学圣人之言,多读女则、女训、烈女传等书。”

徐乐这话,青萝觉得有理,免不得点头赞同。

也是,不识字,如何看得了账本?

两人说着话,就走到了月洞门。

青萝道:“过了这门,就是外院儿。我们平日里很少出去,旁边有条小道,过去是个小偏院,有四五间屋子,我们姑娘在那跟着先生读书。姑娘说昨夜下了雪,今日收集一些雪水,烹一壶茶,孝敬先生。我正要送雪水过去,乐儿妹妹你跟我去那廊下避风,等送了雪水,我们再一起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