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家人搬到城里住,还开了一间杂货铺子。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姑娘是最小的,从小被她父亲宠着,性子伶俐,又会持家。要是嫁到你们家来,陪嫁定然少不了,绝对是个好媳妇!”
吴氏听了,心里琢磨了一番。
这样的条件,放在以前,自家怕是高攀不上。凭着孙女的本事,大儿家里的近况如今也好上许多,倒是可以考虑。
不过,她没有立刻应下,而是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大儿媳.
吴氏心里清楚,自己年纪大了,将来孙儿娶了媳妇,和大儿媳这个婆婆相处的时间最长。
要是婆媳不和,闹得家宅不宁,那可就不美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
杨氏早就竖着耳朵听着,见婆婆询问自己的意见,她凑上前,脸带笑意的道:“张婶子,这事儿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说成就成的,还的看看孩子的意思。”
张媒婆见有戏,立刻会意道:“这事儿好办,我那侄媳妇一直想买一件羊毛衣,苦于一直无货,老嫂子能否通融,通融,我带了她们来家里采买。”
说亲说亲,若是亲事在没定下来之前,男女之间相看还是要寻个合适的理由。
这样即便说亲不成,也只当是来采买货物,并不会影响到女儿嫁的名声。
杨氏一听这话,先是看了婆母一眼,见她微微点了头,于是她也笑着应了下来,“如此,便麻烦张婶子了!”
张媒婆见对方应了下来,乐呵呵的甩着帕子道:“不麻烦,不麻烦。”
旋即端起方才的糖水,一饮而尽后,站起身道:“那这件事便这般定了,明日巳时我带人过来。”
“这会不会太快了些?我们也没个准备。”杨氏迟疑。
张媒婆挥了挥手,“你就当是在接待客人,这才自然呢。”
“那这件事就这般定了,我就先回了。”说罢,也不给对方返回的机会,匆匆告辞而去。
杨氏看着风风火火跑没了影的张媒婆,不由长叹一声。
吴氏见儿媳这般,笑问道:“这是怎么了,给阿平相看,不是好事吗?你怎么叹起气来了?”
杨氏抿了抿嘴,患得患失的道:“娘,这姑娘要是看不上咱家阿平怎么办?”
“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咱家阿平既能干,又肯吃苦,现在还勤学认字,也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儿郎。”
杨氏想到现在每日都要往村学跑的大儿,瞬间挺直了脊背。
“婆母说的对,咱家阿平很好!”
第419章 相处
因着儿子的亲事,总不能顺利定下,杨氏这心里头总归是不得劲儿。
趁着吃过午食,食肆又不忙,杨氏便拉了宋芷叮嘱道:“阿芷啊,明日有媒人借着来家里买羊毛衣的由头,带着人来与你大哥相看。”
“你是个机灵的,明日从旁也瞧一瞧那小娘子的品性。”
杨氏其实也是想着宋芷姐弟几个能够相处的来,毕竟此事若是能成,将来可要生活在一处的。
宋芷听说要给大哥相看,立时来了精神,连连点头道:“伯娘放心,等人来了我一定好好相陪。”
听了这话,杨氏这才放心下来。
在与侄女提过此事后,她又在家中转了一圈,始终没见到大儿的身影。
于是他抓住在院中玩耍的小儿问道:“你们大哥呢?”
宋成正在给兔子喂食,闻言头也不抬的回道:“大哥在村学练字呢。”
“这孩子,大中午的练什么字。”
杨氏嘴上这般说,却也没有去寻人。
在三个儿子当中,大儿算不上最聪明,却是最勤恳努力的。
每日不是去田间地头巡视庄稼,就是在后院忙着做货,装货。
午间、晚间空余的些许时间,也是在村学练字,记录庄稼长势。
郑慧回家吃过餐食后,便会再来村学里头转一转。
中午闲暇时,得了空闲,想识字的村民们时常会寻到村学来同她请教。
她也会抽出小半个时辰来,教授他们识字。
只是近些日子,村里忙着生产水泥,中午来村学找她识字的人,少了很多。
郑慧来的村学时,偌大的教室里,只有宋平一人伏案而坐,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教室内,将他的身影镀上一层光影。
见他眉头紧锁,似乎是被什么给难住了,紧锁眉头的看着手中的书册半晌不曾翻动。
郑慧是知晓宋平时常午时来村学的,她也经常为他解惑,但这还是第一次,两人单独相处。
郑慧站在门边,看着他坐的笔直身姿,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虽不似书院中的学子一身书卷气,反而因着时常劳作,瞧着十分有精神气。
郑慧就这样在门口打量着教室中的人,看着他那副认真的模样,也不知怎么的就想起阿奶曾经提起过,想让宋平与她结亲,脸上不禁泛起一丝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