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先把你碗里的面吃完吧,都坨了。”贺渊说,“你们哪会哄人啊?”
贺渊看着俩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心里的闷气化作一声长叹。他伸手帮泽大宝擦去沾在嘴角的面汤。
屋里的于清,听到外面的动静,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心里暗自得意:哼,惯娃,让他惯,三岁的小屁孩哪听得懂道理,讲一堆大道理也是白搭。
两口子吵架,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贺渊进屋里好言好语哄了几句,还保证以后一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会再惯着娃了。于清也就不再跟他僵持,痛痛快快地跟他和好了。
…………
吃完早饭,两口子正忙着喂家里的牲畜,就听到院外传来动静。出门一瞧,原来是贺明梁带着季春花上门来了。
第121章
贺明梁左手拎着个竹篮, 里头装着十几个鸡蛋;右手拿着个油纸包,方方正正的。两人走到屋檐下,季春花跺了跺沾了泥雪的棉鞋。
虽说贺渊不喜三伯三婶, 但这堂弟却是个明事理的人, 到底是在县里读过书的, 不像老屋里其他那些人, 净会胡搅蛮缠。
而且自打贺渊考中秀才后, 三婶的态度也明显收敛了不少。以前, 她总爱在村里到处瞎咧咧, 说贺渊是傻的,根本考不出啥名堂,肯定比不上她儿子。
贺老太太更是像变了个人,一下子变得慈眉善目的。平常在村里碰着贺渊,她总会热络地拉住人,絮絮叨叨说上老半天。尽管贺渊对她不冷不热的, 她也能摆出一副长辈宽宏大量的样子。若是村里人问起来, 她就会说,自己是长辈,哪能跟小辈计较,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孩子能不心疼呢。
其实贺渊心里明白,这里头的缘由。贺父私底下总会给老太太些铜板花,这事儿还一直瞒着贺母呢。
毕竟都是父亲自己的私房钱,他想拿去孝顺老母, 贺渊觉得, 钱在父亲手上,咋处置是他的事儿, 自己也不好多管。
最近,贺家老屋也是事儿一桩接一桩。听村里人口口相传,每次打贺家老屋路过,都能听见里头吵吵嚷嚷的,闹个不停。贺三婶和贺老太向来就合不来,平日里小摩擦不断,偶尔拌个嘴吵个架也算平常。可眼瞅着年关近了,季春花一回来,这争吵就越发厉害了。
就因为季春花嫁进贺家都四年多了,肚子却一直没动静。贺老太和贺三婶就拿这事儿,对季春花破口大骂,说她是“下不了蛋的母鸡”,甚至吵着要贺明梁休了她,再娶个媳妇。
就连贺三伯都一月没着家了。眼瞅着年关要到了,人影儿都不见一个。
村里顿时流言满天飞,有人说瞧见贺三伯被勾栏瓦舍里的一个妇人勾搭上了,被迷得五迷三道的,魂儿都被勾走了。
这一桩桩糟心事儿,把贺明梁折腾得一下子憔悴了好几岁。往年他身上总有股读书人的书卷气,现在却是满脸疲惫,眼神里透着忧虑。摊上这样的爹娘,堂弟也真是命苦。
贺渊瞧见他们都提着礼上门了,就客客气气地招呼:“堂弟,这天寒地冻的,咋还跑过来了?快,赶紧进屋里坐坐。”
贺明梁看向贺渊,勉强挤出个笑脸:“堂哥,年关快到了,我回村都好些日子了,还没来得及上门拜访。这不今儿有空,就带着春花过来了。”
贺渊把人迎进屋里,于清赶忙去灶屋泡了壶茶端进屋,给大家都倒上。
贺明梁抿了一口茶,问道:“二伯今儿不在家呀?”
贺渊点点头,回说:“嗯,我爹一大早就出门了,估摸着得晚些时候才回来。”
贺明梁放下茶杯,说:“堂哥,咱奶说今年团圆饭就定在腊月二十七,咱们一大家子人好好聚聚。”
贺渊和于清对视一眼,点头说:“行,就按咱奶说的办。”
这时候,季春花瞧见泽大宝正好奇地盯着桌上的油纸包,而篮子里的鸡蛋是贺老太让拎过来的,就为这事儿,贺三婶还在家里跟贺老太吵了好一阵子。
季春花笑着招手让孩子过来,轻轻打开油纸包,露出里面的糖糕,说:“这是婶儿在县里买的糖糕,可甜了,大人还吃不惯,也就你们小娃娃喜欢。来,大宝尝尝,也给弟弟拿一块。”
泽大宝愣了愣,小眼神里透着点怯意,下意识地往于清身边靠了靠。虽说那糖糕黄澄澄、油润润的,闻着甜香扑鼻。
可他不认识这人啊,万一要是拐卖娃娃的坏人咋办?村里都丢了好几个小娃娃了,像他这么招人稀罕,坏人肯定更想抓他。
小孩子的防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紧紧抿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揪着小爹爹的衣角。
季春花见他这样,也不恼,轻声慢语地说:“大宝,你不记得啦?去年婶儿还给你带炒花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