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郎是隐藏母老虎(181)

作者:鸿樱桃 阅读记录

初四那天,太阳明晃晃的。贺渊赶着牛车,稳稳当当的,于清坐在车上。后来又叫上贺山一家,一块儿去镇上溜达。镇上依旧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初五,就是“破五”,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说是要把“穷神”赶跑。接着,一家人围在堂屋包饺子。

初六了,年味儿还没完全消散,乡下人就开始收拾屋子,准备招待客人。汉子的拿着扫帚扫院子、擦桌椅,娘子,夫郎则在灶房忙活着,又是做点心,又是做菜。

新年喜庆劲儿一直到了十五之后,才慢慢淡下来。

贺山带着林小柔回陶坪镇看老丈人去了。

本来贺渊也想去舅舅家拜年,可又怕于清怀着孕,月份还小,经不起一路的颠簸折腾。就去镇上挑选了好些年货,托大山哥给舅舅家带过去,也算表达了一番心意。

贺山这一趟去了五日,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舅舅给的回礼。

外公听说于清怀孕了,还特意在桃坪镇买了好多吃食,让于清好好调养身子。

贺渊赶忙把东西搬进屋里,转身招呼贺山和林小柔坐下,倒上热气腾腾的茶水:“大山哥、嫂子,你们先歇歇脚。”

眼瞅着年过完了,家家户户的日子逐渐回归正轨。贺渊一家人也搬来了镇上,只因后日书院便要报名开学了,需为学业早做筹备。

木匠铺更是在初十那日就开门了,做买卖就得趁早,早开门早挣钱。这两日天气不像腊月那般寒冷了,稍微暖和了一些,前儿于清的小食摊也出摊了。

读书要花费不少钱财,家里还在镇上租着房子,开销着实不小。贺母心疼还未出生的小孙子,舍不得于清太劳累,也不让于清去看摊子。铺子生意不忙的时候,她和贺父也能照应得过来。

于清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从集市上买的梅菜和糯米,刚进家门,就看到在堂屋喝茶的三人。

贺渊见于清回来,连忙跑过去接过菜篮子,笑着说:“清哥,快进屋看看,舅舅让大山哥带了好多好吃的呢!”

于清跟着贺渊进了堂屋,瞅见桌上的布袋子里鼓囊囊的,装着腌鱼、茶叶、茶树菇、干笋,还有两只腌得油亮的兔子,外加几包糕点。

于清忍不住说道:“阿渊,舅舅家可真好,明年无论如何咱们也得去给他们拜年哩。”

贺渊应声道:“那是自然,二位舅舅对我一直很好,外祖年纪大了,咱是该多去看望看望。”

贺山搁下茶杯,起身说道:“阿渊,我瞧着日头差不多了,我先带小柔回去。也不知道云哥儿在家怎样了。”

贺渊忙挽留:“大山哥,吃了午饭再走吧。”

贺山直摇头,他这人实在,又已成家,在农家人的观念里,哪怕是串串门,亦会择于饭后前往,此乃乡间习俗,为人之常情。

二伯一家过往对他诸多帮衬,他手中空无一物,又不是云哥儿那般年纪小,不懂事儿,怎好无事还在人家里蹭饭,再说自己媳妇手艺不差,他不用在吃云哥儿做的饭菜,每日都吃得饱饱的。

林小柔本来一脸忧愁,也跟着说道:“好久没回家了,相公挂念云哥儿,咱还是早点回去。眼瞅着春耕就要到了,家里活儿多着呢。”

贺渊见他俩去意已决,知道挽留不住,就去灶屋用油纸包了几个玉米馒头,递过去:“大山哥,你拿着路上垫垫肚子。”

贺山没有推辞,接过来冲人挥了挥手:“行,那我先走了。”

两人走后,于清小声问道:“嫂子回娘家是不是遇到啥事儿了?看她愁眉苦脸的。”

贺渊边把兔子挂在灶屋的土墙上,边回答:“她弟弟去年被拉去当兵了。不打仗还好,万一打起来,能不能回来就难说了。她就这么一个弟弟,能不操心嘛。”

于清听了,想起今年秋收后要交的兵税,三两银子对于农家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叹了口气说:“相公可得加把劲,早点考中秀才,咱家日子就能好过许多了。”

贺渊把麻袋里的东西整理好,开玩笑道:“你之前不是说不指望我考功名,能当账房先生就行,还说我在书院能睡大觉、随便玩儿,怎么现在对我有要求哩?”

于清白了他一眼:“你想得美!一年在你身上花二三十两银子,能没点指望?咱家又没金山银山,哪经得起这折腾。”

“行了,你别在这瞎忙活,书院快开学了,赶紧回屋看书去。我去地里摘把青菜,中午煮面吃。”

贺渊没顶嘴,他心里清楚,老百姓日子艰难,抓壮丁都先抓平民家的。以后啥情况不知道,自己要当爹了,家里的担子很快就得扛起来。总不能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就被拉去当兵。在战场上拼命,最后都是为那些当官的争权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