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财神娘子从守活寡开局(278)+番外

作者:温酌戏烽 阅读记录

那是我这辈子经历过最冷的冬天,冷到我都在想,是不是他把所有温暖都带走了,以至于第二年的春天,院子里的山茶花都没开。

但日子还要继续,我只给修文哥哥留下了一个儿子,除了一副好皮囊,没有半点像他爹。十几岁就靠着爹恩荫了一个九品官,但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个九品。

我没能给修文哥哥生个好儿子,原是我对不起他,如今若还随着他去了,不管不顾李家后辈,我哪儿有脸面对他。

之后的六年,我接替了修文哥哥的位置,把炎服接到了我屋里管教。炎服是个好孩子,聪明伶俐,就是好玩。小孩子都好玩,多打几次也就教会了。

我是大概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事情不乐观的呢?

大概是从儿子那日回家后,跟我说,新皇国号定了,明年开始,叫靖康。

靖康?

我知道,这是安定富足的意思,是个好国号。

不过为何,我听到这个国号后,心里这样慌?

但我不是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虽然心里有点慌,但没多久也就忘了。

一直到年底,修文哥哥的侄女来汴京进货,谈起了她亡母的祭祀,我这才想起,靖康,不就是多年前,任姐姐搬离汴京前,给我提到的那个年号么?

任姐姐真是个奇女子,李勉之当初还未中进士,她就已经被破格封了诰命,先皇是那样器她,力排众议,就差给她官人送一个官职了,可在这一切繁花似锦的时候,她却偏偏选择了离开京城,去平江府。

不是简简单单的小住,是彻底离开。不仅把她一手建立的基金送给了朝廷,还鼓励着李家百年的家业也送给了朝廷,他们名下的所有房产都给处理掉了。

我当时十分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江南虽好,但哪儿赶得上京城,天子脚下?

她当时犹豫了许久,对我说,“我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做同一个梦,梦里,战火烧到了汴京,国破家亡。”

任姐姐就关心一些远在天边的事儿,什么西夏跟辽打战了啊,有个金的国家崛起了啊之类的。

我不懂,这些东西,关心它们有啥用。

见我不信,她终究只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你可以觉得我荒谬,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听到了靖康这个国号,就赶紧离开京城!”

“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不是我一个蚍蜉可以撼动的了。”

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她在宣和五年逝世,而李勉之也在不久后,撒手人寰。直到那时,都没有出现国靖康这个国号,所以我一直只当她杯弓蛇影。

在想起这段往事后,我便找到了我儿子,跟他商讨要不要举家搬去江南。

我儿子不同意,他生在京城,长在京城,恩荫的九品官职也在京城,自然是不愿意在这个年龄,再搬去别地重新开始。

而且,他一直对于外面那些谣传金军连连溃败宋军的流言不屑一顾,觉得都是金国故意散布的涣散军心的假消息。

他是宋人,是汴梁人,就是死,也要死在汴梁!

所以说,儿子哪儿有官人靠得住。如果我的修文哥哥还活着该多好,他一定会拍着我的头,对我说:“没事的,一切有我呢。”

嫁个好男人的好处就是,天塌下来,也有他帮你顶着。

他说好的照顾我一辈子,怎么就食言了呢?

不过从那以后,我也再没有提过搬家的事儿。

日子一切如常,我还是爱跟几个小辈凑一起,吃吃酒,斗斗茶,偶尔精神好,还能玩会儿投壶。人上了年龄,反而更喜欢跟着眼下的小年轻玩乐,看着她们,感觉自己也正年轻。

但这一切,戛然而止在靖康二年的春天。

准确的来说,直到靖康元年的正月,金军直逼汴京城下,我才真正的意识到,那些我以为离我很远的事情,也有离我很近的一天。

最后,还是我的外孙女婿,新皇出面,决定议和,这才解决了这次危机。我的孙女婿护送康王北上议和,后来又加封为河北路割地使。

一场危机就这样被男人们化解了。

同年,汴梁已经陆陆续续有许多商铺在转售了,都是远低于市场价。

我的儿,这时还不忘低价收购这些商铺,我好心劝他,他却觉得我妇人之仁,对大宋没有信心,就跟那群逃跑到南边的无良商人一样。

靖康元年冬天,我照常去给修文哥哥上坟,却不小心摔伤了腿。但上了年龄,伤经动骨就很容易让我疼得睡不着。

后来我发现五石散可以助眠,并且缓解疼痛,便开始每夜睡前都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