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白芷轻轻颔首,眸中带笑:“所以啊,对咱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
才两日功夫,四家钱庄便已回收了两百七十余万贯银票,而每日排队换银票的百姓只增不减。
任白芷捏紧手中的账册,眉头紧锁。照此速度推算,四家钱庄实际发出去的银票,恐怕高达四百万贯之多,足足是账面记录的四倍。
“怎会如此?”王砚秋皱眉,“账册上的数目,怎与流通的数目相差这般大?”
“再细查就会发现,其中不少银票,都是从福记以贷款的方式流通出去的。”任白芷沉声道。
“福记?”王砚秋愣了愣,旋即反应过来,“所以,福记从一开始就是四大钱庄的影子钱庄,刘记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任白芷轻轻点头,神色沉静,指尖却微微敲着桌面:“只是眼下,这个烂摊子,要由我来收拾。”
她原本预计流通银票在两百五十万贯左右,因此张口向官家要了七十万贯应对挤兑,官家只批了一半。
她本想着三十五万贯也足够撑上六七日,这六七日正好能想别的法子。
可如今的数值,恐怕要翻一倍。如此一来,哪怕加上多铸的两成铜钱,也撑不过三日的挤兑。
她没时间了,必须立刻想办法。
屋内一片沉寂,任白芷低头思索,指尖仍旧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敲打着这场危机的节奏。
王砚秋也算出端倪了,说道:“眼下官家只批了三十万贯,加上重铸的铜钱,最多也不过撑三日。三日之后,若百姓们还拿不到钱,定然哗然。”
“所以我们必须在三日内补足缺口。”任白芷平静地说道,声音却不容置疑。
“可这缺口,少说也有百余万贯……”李紫芙苦笑,“你能变出这许多钱来?”
“变不出来。”任白芷摇了摇头,唇角却扬起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但可以让百姓们,暂时不去兑换。”
“如何做?”蔓菁眼睛一亮。
任白芷翻开账册,指尖落在某一栏:“这几日,兑换银票最多的,都是商贾。普通百姓手中银票有限,能用的地方也有限,可商贾不同,他们用银票,是为了囤货、交易。只要能让他们停手,百姓的兑换压力便不会太大。”
“你的意思是——冻结商贾兑换?”李紫芙问道。
“直接冻结,定然行不通,他们若闹起来,反而适得其反。”任白芷轻轻摇头,眼底闪过一抹精光,“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停手。”
她起身踱步,缓缓说道:“消息放出去,就说官家准备重新核查各大钱庄的账目,同时,也会彻查银票去向。凡是近三月内兑换过大量银票的商贾,皆需交代来龙去脉,若有不明银票,则需查清其来源。”
王砚秋一怔,随即恍然大悟:“如此一来,商贾们必定心虚,尤其是那些从福记贷了款、又无法立刻补上的人,他们必然不敢再去兑换,只怕反倒会急着销毁手中的银票,以免被牵连!”
“正是。”任白芷微微一笑,“如此一来,至少能拖上两日。而这两日,我们便要想办法,把真正能填补缺口的银钱筹措出来。”
王砚秋如今对她这语气已经十分熟悉了,问道:“你已经有主意了?”
第114章 以身入局
“有几个方向。”任白芷顿了顿, 缓缓道:“一是官家,虽然他不会再拨款,但可以想办法让他允许我们‘借’钱, 比如向各大富商收购粮食、布匹、盐铁等物资,以政府名义签发公文,承诺日后补偿。只要朝廷盖了章,商贾们便会放心——他们手里虽然暂时没有了现钱, 但至少换回了稳妥的收益。”
“这是以物易钱。”王砚秋点头,“还有呢?”
“二是各大盐商、茶商。”任白芷沉声道, “这些年,盐商、茶商累积了大量财富,他们不缺钱,却缺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把钱投入正途。我们可以向他们募资,甚至许以日后的政策倾斜, 换取他们的支持。”
王砚秋皱眉:“可官家会允许么?”
“这就得看怎么说了。”任白芷轻笑,“若是‘税前预缴’, 官家为何不允?”
王砚秋挑眉, 旋即笑了:“高,实在是高!盐商、茶商本就要缴税,如今不过是提前交, 而他们又能因此得到好处,岂有不愿之理?”
“所以。”任白芷缓缓坐下,指尖在桌面敲了敲, “只要官家点头, 这笔钱,三日之内便能筹齐。”
*
“胡闹!”
官家猛地拍案而起, 声音在殿中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每年税赋,哪部分能收上来多少,早已计划妥当。工部要钱,兵部也要钱,盐茶税更是朝廷命脉,你如何跟他们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