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扶苏每天都在求生(49)

作者:甜饼 阅读记录

韩书上马,冲着赵苏呲牙道:“冲我这表现,午膳是不是得有我一份。”

他一直问东问西,其实是看到石家人不敢张嘴,所以才故意为之。

“行,算你一个,我说,你是不是得交点伙食费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你给杂工签契约都有干的越多工钱越多,怎么到我这儿,就啥也没了。”

“那不能一样啊,团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打击地主反动派。”赵苏今天一连看了三家作坊,俱都运转良好,心情大为舒畅,忍不住就想逗逗身边的人。

“到底谁是地主,我不管,我就要吃韭菜鸡蛋馅的包子。”韩书骑着马追上来,嘴里还在大呼小叫。

“你推磨。”赵苏的声音传过来。

“成交。”韩书叫的声音更大了。

第24章 豆腐 咸口还是甜口

赵苏这段时间都住在别苑里,这里的房间有他最早设计搭建的火炕,有他留下的桌椅板凳,还有最早的那一批厨具。

院子里放着一个刚做好不久的石磨,初用时老出问题,被赵苏整治了几回,这才调顺当,任劳任怨的将面粉磨的又细又白。

水娘一边可惜面粉精磨之后损失的太多,一边又将公子吃的麦粉全换成最好的精制面粉。

赵苏试着用面粉包了一回包子,顺便请闻香自来的韩书吃了一顿包子。就这顿包子,立刻将韩书收拾的五体投地,发誓他这辈子的理想找到了,就是死也不离开公子。

说到执子之手的时候,赵苏实在忍无可忍,他知道诗经里好多诗词写的都是战友之情,但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后世的人已经将他们默认为情诗。

一个男人饱含热泪的对你念情诗,虽然明知道他充沛的感情只是对包子的有感而发,但此情此景,一脚踹出去,世界清静了,心情终于舒坦了。

“让你干啥就干啥,记住,再好吃也不许对我念诗。”赵苏拿出泡好的黄豆,倒入石磨之中,韩书熟练的摸上把手,开始推磨。

“公子,情到深处有感而发,你怎么就不懂呢?”韩书觉得,公子什么都好,就是对诗词的鉴赏水平有待提高。

多美好的诗文啊,传诵的都是最珍贵的友情,公子居然不爱听。

“到底谁不懂。”赵苏哼着小曲,吩咐下人把这几日磨好的面粉匀出一半,给咸阳城的蒙府送去。

黄豆磨出的浆水,流入下层石磨外围多出的一圈凹槽,赵苏将浆水扫入下方接着的木桶里。

这些黄豆磨出的浆水加清水煮开便是豆浆,捞出豆皮晾干就是豆油皮,加卤水或是石膏便可以凝固成豆腐脑,压实了便是豆腐,就是剩下的豆腐渣都能做成豆渣饼。总之豆制品的品种多到一时间都数不完。而且蒸炸爆炒烤,做法也是多种多样,能够极大的丰富现在贫乏的餐桌。

更重要的理由是,豆制品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来源,蛋白质的摄入,对促进大脑发育和身体的发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缺乏肉食的年代,豆制品简单易得,价格便宜,简直就是最好的代替品。

所以这豆腐,赵苏早就想做了,不过做豆腐之前要先做出石磨。没办法,他但凡想做点什么,都得回溯个二三代,想要人家的孙子就得把老爷爷给整出来。

一个大木桶拎到厨房,铁锅擦洗干净,倒入浆水,再加入清水一同煮沸。煮沸之后,捞出浮沫。再用细绢布过滤,滤出豆渣,将剩下的豆浆继续沸煮。因为豆浆有假沸的爱好,所以煮的时间宁长莫短。

另外两个灶台上各自放着两个长方形的平底锅。这些东西都是根据赵苏的要求,现打出来的,也就是他了,换个人就算有这样的想法,实践过程什么都得现做,也得将人难死在半道上。

赵苏将豆浆倒入一个竹筒做成的茶杯里,又添入蜂蜜,递给一直安静跟在他脚边的公子白。

至于韩书,赶紧接过赵苏手里的勺子,有样学样添上两杯,一杯是自己的,一杯是扶苏的。

“小白坐到椅子上慢慢喝。”赵苏把他抱起来,厨房有个高背椅,他坐在上头一样能看到他们在干什么。

赵苏拿着竹筒杯,捂在手里,小口的吹凉。喝了一口,豆子的味道十分浓郁,加了蜂蜜的味道有些奇怪,但总的来说,还算不错。

“给水娘端一杯过去。”赵苏让厨房里的下人给水娘端去一杯,然后将大锅里的豆浆分出一半放到两个平底锅里。

平底锅里的豆浆,被灶台的中火一直沸煮,约一盏茶的时间,豆浆上就会飘起一层油脂,用削好的竹签一划捞起来,搭到厨房已经置好的架子上,等搭满了就放到室外晒晾。干透了收起来,可以放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