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把水泥厂建到了九郡。”秦皇问道。
“其实不是儿臣把水泥厂建到了九郡,是蒙将军看过水泥的妙用后,觉得用来修建长城会更加省力高效。所以问儿臣购买水泥,说实话,若是蒙将军是买来给自己家建个小楼,修条小路,儿臣收钱也就收了,就算是岳父,也该明算帐。”
没听说女婿要一直供着老丈人家的,是这个道理,秦皇心里舒服了些,示意他继续。
“但是,蒙将军是用来修建长城,这是秦国防御匈奴的工程,儿臣怎么可能收钱。儿臣原先就说过,只要是于国于民,就是白拿配方出来,也是应该的。所以儿臣就将水泥的配方提供给蒙将军,他自己召集人手在九郡盖了一家水泥厂。”
扶苏说过这话吗?秦皇想了想,应该是说过吧,反正这话他听了是极顺耳的。
“因为相距太远,通信不便,儿臣还叫水泥厂的一个匠人,跟着蒙将军一起去九郡,专门负责培训当地的人手。前些日子匠人才刚刚返回,回话说是一切运转顺利,修建长城的速度定能加快许多。”
秦皇沉默了一会儿,“除了蒙恬,可还有其他人向你要水泥的配方。”
“只有一些商人来求合作,儿臣跟他们合作了几家,对这些人儿臣自然不可能白送,都是要拿红利的。”
“除此之外呢。”秦皇继续追问。
赵苏想了想,摇头道:“真的没有了,如果是商人的消息,下头人还有可能自己处理,不一定会全部上报。但若是朝中官员的消息,给他们几个胆子,也没人敢拦。确实没有听说,还有什么人来问过水泥配方的事。”
来买水泥的人倒是多,给自家建小楼的,给自己家铺个水泥地面的,在庄子里修条水泥路的。但这些都是私人行为,秦皇应该非常清楚,他问的肯定不是这些。
还有什么工程要用到水泥,秦皇觉得对方会来找自己要水泥配方。
难道是驰道,可是驰道已经修建多年,目前九条从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这个时候用水泥,已经没有那个必要。
还有什么工程是他不知道的吗?
等一下,骊山的寝陵,秦始皇陵,最高峰时动用了近八十万人,耗时三十九年,才最终修建成功的帝王陵。由李斯主持,另一个少府令为监工,长驻骊山。
偷偷深吸一口气,赵苏强迫自己的心跳赶紧归位。
秦皇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赵苏也不敢提。
“今年巴县上供的春茶不错,滋味比去年的好。当地的人口也从下县变成上县,蒙殊有乃父之风,是个能吏。”
下县是指人口不满万,称县长,上县是称人口过万,称县官。
能将一个下县治理成上县,对于亲民官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政绩。何况巴县这个下县,何止人口不满万,当初仅有数千户,还有不少人为了躲避战争逃到深山老林里。
就算有茶叶这个敛财利器,能够短短时间治理成如今的模样,也是非常考验人的。
“多谢父皇夸奖,那家伙若是知道,尾巴怕是要翘到天上去了。”想到蒙殊,赵苏不自觉的露出笑容,说起来两年未见,还真有些想念这个家伙了。
赵苏既然来了,当然不好马上就走,不然真好像不愿意在咸阳多呆似的。他特意入住了甜水街,再去蒙家见了见蒙毅。
“驿站?公子这个主意不错。”蒙毅立刻招来幕僚,让他们动手去写折子。
“以前秦国的国土只有这么大,没所谓驿站不驿站,现在国土由南到北,跑一趟十天半个月成了常事。设立驿站的话,传递消息的人,也有个安全的地方能歇脚换马。”
驿站是秦国的时候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之前每人国家的面积都不大,没有设立驿站的必要。但是现在,不设立驿站就说不过去了,特别是传递军情的时候,路上连个换马的地方都没有。
赵苏今天想到驰道的事情,偶然想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驿站,立刻告诉蒙毅,让他上折奏报。
“这件事,李相要是还想拦,又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蒙毅的每次上折,并不是都能一顺风帆。
李斯已经集中阻击过几回,成功失败双方各占一半。
但是象这样的折子,设立驿站就等于是增加体制内的编制,官小不怕,好歹是实缺。大佬们用不上,家里还没个不成器的穷亲戚要拉拔一把吗。哪怕是拿来做人情,也是好的嘛。
李斯如果阻击这件事,无形中又会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