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秦皇的心结,治不好,也没人敢治。
当年赵姬与嫪毐私通,还生下两个杂种,是秦皇亲手摔死的。他自己经历过的奇耻大辱,绝不会让秦朝皇室再经历一回,削减后宫女人的地位,不立皇后,其实已经表现的很明白。
满朝文武,谁提过立皇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这件事谁提谁死。
“这些女人,真不知道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胆子。我看呐,是无知者无畏。”李斯最后总结。
就在李妃找了儿媳妇,想通过李相运作立后一事的同时,胡亥的母妃袁妃娘娘,也委婉向赵高表达了立后之意。胡亥的未婚妻,已经定下赵高的外孙女。再加上胡亥又随赵高学习书法,算得上是一家人。
“现在蹦达的越厉害,以后死的越难看,咱们啊,看戏就行。”姬夫人稳坐宫中,听着宫人传来的乱七八糟的消息,丝毫不为所动。
还命令宫人,“去,将袁妃的消息传给李妃,将李妃的消息传给袁妃,我看看这宫里,还能不能更热闹一点。”
说完打了个哈欠,“春困秋乏夏日炎炎正好眠,小憩一会儿,万事别来烦我。”
初夏时分,燕飞公子回到咸阳,自认为立下大功。没想到,不仅他被训斥一通,几个跟着他同去的幕僚,都被御封为李相的私人属官,也就是说一辈子都不可能出仕为官。
李相上折请罪,秦皇驳回,问他何罪之有。李相再次上折,愿为燕飞之师,教授他学问,秦皇欣然应允。
燕飞由怒转喜,深觉这是父皇更看重他的表现。对于母妃策划的立后之事,更是鼎力支持,若是能够成为嫡子,再兼李相相助,天下唾手可得。
回来一个特使,另一个特使即将出发,公子高带着原班人员,不对,这回少了一个陈立,从咸阳出发,一路先到最远的地方,然后慢慢往下人手往回走。
这些人手会按之前定下的合同,收购油菜籽或是甘蔗,甘蔗就地榨成红糖,便可方便的携带回咸阳。之前没有定下合同租用农具的农民,看到这个景象,必然愿意加入,然后这些人手再继续跟更多的签定合同。
这一趟从出去到回来,最少半年时间,鉴于宫里的形势诡谲,公子高特意叮嘱母妃和自己的妻子,让他们低调做人,万万不要去惹事非。
“立后一事,万万不可掺与,切记切记。”公子高最后一遍叮嘱。
肖妃气得打了自己儿子一下,“知道了,你母妃又不是小孩子,要你叮嘱来叮嘱去。”
说是这么说,心里却是欣慰的很,儿子长大了,终于知道担心母亲了,果然是跟着扶苏公子,就有进益。比之前傻嗨傻玩的时候,真是可爱多了。
公子高一走,带走了新村大半的人手,但是石顺民回来了,韩书刚送走一批人,又迎回石顺民。
不由得开始抱怨,“我什么时候才能出趟门。”
秦人爱出游爱冒险,是爱到骨子里的,就连秦皇在统一之后的短短十年间,也出行了五到六次,走遍了秦国几乎所有的国土。
哪怕现在出行的条件极为艰苦,一路上餐风露宿,仍然阻拦不了大家一颗爱冒险爱出游的心。
“您就别想了,公子身边哪里离得开人。再说了,您一走,就不怕蒙温他们找着机会,便不挪窝了。”
“你年轻小小,想的还挺多。”韩书敲了他的脑袋一下,却没有反驳他的话。
公子身边又来了三位门客,分别是蒙温,乌游和褚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短短时日便崭露头角。
蒙温更是蒙家一个极旁支的子弟,和主家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完全是靠着才学进入公子的视野,而不是靠着蒙家的推荐。
可就是这样,才更有威胁。
石顺民是早一批来到新村的,自觉和韩书更为亲近,所以才会劝他,有些事扔掉了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您可不是为自己,为我们这些人呢,我们在外头拼死拼活,总得家里有人才能安心不是。”石顺民的话,说的越发露骨了。
韩书叹了口气,“难怪公子说,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想做点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呢,与天斗与地斗,还要和自己人斗。”
石顺民急的跳脚,“怎么是和自己人斗呢,这不叫斗,就是形势,形势啊我的亲哥。”
也不知道韩书是怎么混到公子身边,还偏偏这么得信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天真又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这样的人,遇着个有心眼的,三二下就得被斗下来。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观望,还没到发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