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又扔来一卷,“这是赵佗带来的情报,他这回自己去了,准备顺着扬越的路线深入。”
最后一卷竹简,“这是最新的消息。”
赵苏打开一看,就知道最新的消息,定然是秦王派去的耳目传递回来的。
“一年三熟的稻米,这世上真有这种稻米?”秦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确实有,一方面是稻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气候。”也难怪耳目会慌慌张张传递消息回来,一年三熟的稻米,对于关中来说,太过不可思议。
赵苏接着往下看,情报上还写了,说当地有几个小的国家,有些国家的造船技术非常高超。已经可以造出楼船,来往运输货物。
这些让秦王很是不解,在他的理解中,百越就是蛮夷,怎么可能有这么高超的技术和熟练的工匠。而一年三熟的稻米,更是让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是不是说明,百越比之秦国,更受老天的偏爱。
唯一能让秦王安慰的就是,百越之地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除去几个小国,大多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居在一起,与兵强马壮的秦兵相比,几乎没有一战之力。
赵苏将这些竹简看完,才慢悠悠开口道:“他们这一趟去百越,至少能有二十倍的利润。”
这个时候的跨国贸易可以说是肥得流油,赵苏心想,我就不信你不动心。
秦王早就估算过他们带去的货物作价几何,如果是二十倍。再加上身毒和西域的两支商队,利润只会更高,走一趟,竟然比得上一年的国库收入,甚至还要略高。
“你上回辅垫了那么多,可是想好了今天要来说什么?”
赵苏拱手一揖道:“父王,儿臣的确有个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秦王莫名其妙的笑了一下,眼里有了一丝笑意,“我还记得你这么大的时候。”
然后用手比划了一下,这个大小,让赵苏看的嘴角直抽抽。
“豆丁大小的人,像模像样的对孤揖首,嘴里说给父王爹爹请安,一转眼,已经这么大了。”
秦王少有的发出感慨,一转眼,小豆丁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还会变着法子的把想法塞到自己面前。
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并没有太过关注,毕竟他太忙了,登基之后忙着和太后斗,忙着和吕不韦斗,忙着和天下人斗。
但长子对他的意义,还是不同的。扶苏也没有令他失望,虽然中途有些波折,最后还是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抱负,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
“说吧,让孤也听听,你忙活了一年多,除了赚钱,还想到了什么好主意。”
赵苏很满意这个氛围,至少,在这种氛围之下,秦王就算不喜欢他的想法,大概也不会直接下令打他的板子。
“商队应该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简而言之,应该掌握在父王的手中。”这条生财之道,如果秦王不收归到自己手里,很快就会被世家高官和贵族瓜分掉,再给一点残渣让商人替他们跑腿。
这话简直说到了秦王的心坎里,国家这么大,哪里不需要钱。如果多了这条来钱的路子,手头宽裕事情都会好办许多,也不会象现在这样事事掣肘。
“只是……”想归想,行动上却要矜持一点,他是什么身份,不能吃相太难看。
赵苏却不知道秦王的心态,还在按班就步的说道:“儿臣觉得,这件事应该单设一个商运司,直接由父王统管。”
商道探明之后,就该由秦国出面派出特使出访沿途各国,递交国书,建立通商渠道。
如此一来,沿途与秦国建立通商渠道的国家,便成为天然的驿站,和一个个小的分销点。
“当然,这些世家大族,也可以适当分一些份子给他们,还有商人也可以利用起来。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父王可以选择利润较少但绝对安全的,也可以选择利润丰厚,但有风险的,或者说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商品选用不同的方式。”
关于这些细则,赵苏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就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是他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放在二千多年前,就有点厉害了。
秦王半天不语,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儿子,叹了口气,能够被神灵眷顾,说明这个孩子是个有福气的。可惜被神灵眷顾的人,反而不信神灵,也不知道神灵会怎么想。
“单独成立商运司,你觉得让谁去管比较好。”秦王问道。
赵苏愣了一下,半天才反应过来大王在问他的意见。他实在没有想到,大王会问他这么重要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