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来了兴致,“紫苏在野外长的多吗?你炼油的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还有更好的办法。”
紫苏子的含量油很高,而且非常健康,赵苏记得价格跟橄榄油差不多。
一来便发现紫苏,实在是个好现象。盖个炼油坊起来,至少能够保证自己有油吃,不然等他可以吃荤的时候,要天天面对动物油,光想想就觉得自己的心血管要废了。
老丈一听有更好的办法,顿时竖起了耳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知识一直以来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哪怕是后来的宋朝有了天工开物,里头明确记载的知识,仍然有大量的底层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为何物。而宋朝已经是王朝轮替之中,少有的富庶时代。
而读书人,大多都将时间和目光投注在科考以及清谈上,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能够关注民生与实务的,寥寥可数。也就造成了大量有用的科技,一经历战乱就湮灭于历史的车轮中。
赵苏随口就道:“蒸过的紫苏子,与稻草一起踩实为饼,称为油饼。再用撞木大力撞击,便可榨出紫苏油。”
手工的榨油作坊在很多偏远的农村,一直保留到九十年代都还在使用,赵苏小时候就见过,一直到他考上高中那年,才被淘汰。
只是这东西,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清楚怎么制作,不过可以统筹一下,同时安排,转过头赵苏便对水娘道:“敞开向村民收购紫苏子,有多少要多少。至于价格,你拿主意就好。”
赵苏脑子里对物价的了解全都是相对贵重的物品,野菜籽该用什么价格收购,他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不过他不懂没关系,水娘肯定是懂的。
第6章 鼓风机 赵苏自己都不知道保密的意义在……
水娘给的价是一斗紫苏子二钱,原本水娘定的价是一钱,还是赵苏看不过去,才给争取到了二钱。
“我的好公子,一石粟才四十五钱,一斗盐才十五钱。野外遍地都是的菜籽,又没豺狼虎豹拦着。要说别苑这么多的宫奴,只要您一声吩咐,便能给您免费采来,还用得着花钱去收?也就是您好心罢了。”
一斗差不多等于三斤左右,一石约有三十斤。有了对比,赵苏终于点头,似乎也不算少了,但还是嘴硬道:“要是钱太少,没人肯送来呢?”
水娘恨不得大笑三声,农民是最讲究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粮自己吃,自己采麻自己纺布,想要买盐就扛一袋粮食去换。一年上头,即没需要用钱的地方,也没赚钱的门路。哪怕就象老丈那样的殷实人家,家里的现钱也不一定能找出一百个。家里一个大子都找不出来的,也绝不是稀奇事。
“您看着吧,从明儿起,来送紫苏子的人能活生生把路给踩夯实了。”水娘昂着头出去,就象一只骄傲雉鸡。
赵苏摸摸鼻子,好吧,跟女人谈钱就是这个下场。不管二千多年前,还是二千多年后,女人的经济头脑总能甩男人一条街。
紫苏子的收购如同水娘预料的那样,一开始只是几个顽童试探着背来紫苏子,见真的拿到钱,别苑周边的村民都疯了。
“疯了疯了,这些人真是疯了。”水娘摇头,别苑周边的紫苏都被搜刮一空,村民已经背着袋子往更荒野的地方采集,就连有狼的深山也要闯一闯,没找到紫苏才肯回头。
赵苏想了想,加上一条,“要是谁发现了不常见的植物,都可以采摘一些回来给我看看,如果是得用的,有赏。”
二千多年前的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的孩童时期,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草药,哪些药食同源,还缺乏细致的了解。
赵苏的命令被一字不差的传达下去,没有敢阳奉阴违,也没人敢不拿主家的话当一回事。
“野葱,这可是好东西,快挖一些种到屋子后头,以后炒菜用得着,赏。”
“野韭菜,这个更好,多种一点,以后包饺子,赏。”
“地锦草,清热解毒,外伤出血,这是草药,赏。”
赵苏人在家中坐,一样一样植物从眼前过,村民做事也是很讲究的。不大的植物直接连根挖起,用泥土包住送过来,搁进土里就能活。要是太大的,就直接砍一根枝丫回来,好让贵人看清楚这是什么。
只要他说一句赏,水娘便会根据他的口气,赏个十钱或是二十钱不等。哪怕是极常见的野菜,只要公子喜欢,水娘也一样发赏。
赵苏很是得意,人民群众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看着屋前屋后都快种满了各种有用的野菜或是草药,心情都变得美好了。
“公子,铁器铺子的炉子已经建好了,鼓风机也做好了,您要不要去看一眼。”陈立过来通传,之前公子可是说过,炉子和鼓风机一做好,便要立刻通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