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眸中神色真切,“倘若是我,也会那样做。”
薛柔神色复杂,面上似是愧疚,似是痛苦,不知如何面对。
“阿音,我唯有一个问题。”
“说罢,我知无不言。”
薛柔以为,表兄会问关于王家的朝事。
然而王玄逸低头半是自嘲地笑了声,他双唇翕动,不知怎么开口。
半晌,艰涩声音响起。
“倘若阿音已然对我无意,那当年的我与现在的陛下,你会选谁?”
哪怕三岁小儿也不会出此等幼稚之语,王玄逸刹那恍惚一瞬,觉得自己昏头了,竟将这种招笑的话说出口。
薛柔也怔住,呆呆看着表兄,反应不过来。
她忽然觉得嘴唇干涩,慌忙拿起茶盏喝了口,却听表兄仍然在问。
“阿音,我记得你先前说过,人一生只能心许一人,后面的皆不如第一个。”
薛柔差点被呛着,咳了几声,想起自己为何出此言。
不过是因为薛兆和,世人皆言他惦念亡妻,任续弦花容月貌公府嫡女,仍不管不顾。
哪怕母亲待他再好,都捂不热他。
薛柔年幼时同阿娘哭,替她抱屈,阿娘却道:“人心只有一颗,给了公主就很难再给我,但这都是长辈的事,与你们做儿女的无关,不管你父亲喜欢谁不喜欢谁,你仍是金尊玉贵的薛氏女。”
后来薛柔再也不替母亲叫屈,薛兆和的心捂不热就捂不热。
茅坑里的冷石头,有什么好捂的。
不过母亲所言进了薛柔耳朵里,叫她年少时反复琢磨,视作箴言。
如同欲超脱世俗,要么修道要么修佛,没有拜两尊神的。
她想,感情之事必然是这样,得如捍卫道统的老顽固一般,惦念人生中画下最浓墨重彩那一笔的人。
终于寻出一切的缘由,当初年幼的薛柔很高兴,找到京中公认博学的表兄谈论。
王玄逸闻言蹙眉反驳,被她长篇大论训斥一番。
彼时十二三岁的表兄被她激动到掉泪的模样惊住,噤声不语。
薛柔那会想着他懂什么,若不是这样,她母亲吃了那么多年的苦算什么,她因为父亲偏心流的眼泪又算什么。
思及这般不愉快的往事,薛柔勉强扯了下唇角。
“难为表兄还记得这些。”
她抚着茶盏,半晌没有说话。
过去这么多年,她早就知道并非如此,薛兆和偏心是因为他王八蛋,根本不配做父亲。
薛兆和捂不热,对续弦冷漠相待,则是因为他懦弱。
薛柔轻声道:“表兄,有些事变了,随之而来的想法亦会改变。”
谢凌钰回京前,薛仪入宫见她几回,说了当初同父亲争执的缘由。
薛府主君书房里,那摆在案头的白玉莲花雕竟然是阿娘的东西。
如同俗套而可笑的话本故事,落魄士族子弟对公府嫡女一见钟情,他收下对方的礼物,却胆怯到不敢开口承认心意。
直到姑母入宫为宠妃,他一跃为朝廷新贵,还未去提亲,一纸赐婚砸在头顶,皇帝将无上恩宠和亲妹妹打包送给他。
他没法拒绝,于是收起心思同清河过日子,清河公主极为良善温柔,让人挑不出丝毫错处。
公主去后,尸骨未寒,姑母问他是否愿娶王氏女,他抗拒到甚至绝食过的地步。
薛仪掏出两封陈年旧信,清秀字迹一看便是薛兆和亲笔。
第一封,写于他绝食时。
“清河存世之日,吾心已有他人,尝愧对于她。今亡妻骸骨未腐,吾岂敢再娶?纵娶他人,犹可宽恕,然所娶乃王氏女,吾恐未几便忘亡妻,真成负心薄幸之徒,有负平生所读圣贤之书。”
第二封,则是阿珩出生不久。
“亡妻之貌,已甚模糊,吾负清河多矣,果成薄幸之徒,仆深恨之。”
薛柔看完两封信,把自己关在内殿整日,女官们皆以为世子妃说了什么,皇后害怕彭城王发难。
实际,她下意识提笔给谢凌钰写信,洋洋洒洒骂了薛兆和数万字,从十几年前数落到现在种种,央求皇帝下旨,把薛兆和打发回长乐老家,别碍母亲的眼。
写到最后,薛柔忽然想起,皇帝恐怕正气得恨不能掐死她,才不会替她撑腰,索性把信烧干净,独自生闷气。
知悉所谓真相,薛柔不为所动。
她的父亲,是这样怯懦虚伪,因虚无缥缈的道德枷锁不肯承认心意,折磨两个妻子数十年。
堂堂尚书令,权倾朝野十余载,胆怯无能至斯地步,冷眼旁观妻子消瘦憔悴,竟一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