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八岁的景瑞帝看着手中的图纸,又看着宦官抬进来的煤炭和小炉,好奇地走到大殿之中。
看着那一个个大小一致,每个中间都有十来个小孔的煤炭。
“这就是蜂窝煤?”
宁国侯拱手道:“是的!因外形酷像蜜蜂窝,小女才取名为蜂窝煤。”
景瑞帝想起中秋宴上,那个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小女子,不禁感叹道:“你这个女儿啊!真是不错,朕那么多闺女,没一个能比得上的!”
“来,快给朕看看,这是炉子如何用?”
宁国侯听了亲自用铁钳夹住一块煤,点燃后放进炉中,随后将炉下面的一个小铁片拿了下来。
景瑞帝一时觉得有趣,还拿起那铁片仔细瞧了瞧。
那蜂窝煤燃烧了一会,御书房内也没什么异味,景瑞帝满意地点点头。
随后宁国侯估摸着里面火候差不多了,又添了一个煤炭,认真的将每一个孔都对好。
“要将孔对上?”景瑞帝敏锐的察觉到了他的动作。
“嗯,小女说,必须这样,才能让新的煤炭燃烧起来。”宁国侯也不知的紧张还是殿内的地龙烧得太厉害了,伸手擦了擦额头的汗。
最后又在炉子上放了一锅水,不一会,锅里的水就开始冒热气了。
“好!”当锅中的第一丝热情冒出来时,景瑞帝大笑道:“这蜂窝煤不仅节约煤炭,还能供百姓烧菜煮水,好!”
宁国侯回府的时候,腿脚都还是飘着的。
“你这个女儿不仅文采斐然,一首《水调歌头》让多少男儿失色,今日又想出了蜂窝煤这样惠民的好东西,实在是让朕羡慕不已啊!”
“这要是真的能在百姓中推广了,朕定要对她好好嘉奖一番。”
景瑞帝的速度还是极快的,没多久工部就制造出了一批蜂窝煤炉,同时,内务府名下的煤山大力开采,全部制成了蜂窝煤的模样。
而这期间老夫人也没闲着,时不时的带着沈慕青进宫与皇后聊天。
同时,内务府的王公公也成了宁国侯府的常客,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来请教一番。
一时之间,沈慕青声名鹊起。
比起中秋那次只在文人墨客当中流传美名,这一次却是实打实利民的功绩。
在普通百姓中,沈慕青成了神女一般的存在。
大房的喜气掩都掩不住,连一直挑剔的老夫人都和善了不少,大夫人每日的帖子都接到手软,面上的笑意就没下来过。
整个宁国侯府一片喜气洋洋,连大厨房的菜色都好了不少。
当玉真再次拿着食盒跑进院子,看到在院中散步的沈乐菱,立刻笑吟吟地上前道:“小姐,今日又有你爱吃的狮子头呢!”
沈乐菱看着她的笑颜,不由得也勾起了唇角:笑吧笑吧,很,快你的大小姐笑不出来了……
第14章 一碗青菜
这一日,沈文贞终于下了回早衙,国子监也因大雪停了课。
他们三房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凑在一起好好的吃顿饭了。
小阿洲显然是最开心的那一个,在屋内上窜下跳的。
不是去抱着爹爹的腿说阿洲好想你,就是蹦在哥哥身上抱怨哥哥不跟他玩,最后还拉着沈乐菱的手,关心地问,姐姐今日可好些了呢?
摸到沈乐菱的手有些凉,还贴心地用两只小胖手帮她搓热,然后小嘴对着手哈气,“阿洲帮姐姐暖暖手。”
沈乐菱的风寒其实早就好了,但一来她不耐烦在这冰天雪地里每日早起去什么舜华学院,二来,只要她病着一日,老夫人就不好来找三房的茬。
自己倒是不怕什么,但母亲多年来生活顺遂,对于内宅的手段多少有些不精,自己自然要多护着一些。
王嬷嬷安排下人们将膳食端上来后,就带着奴仆都下去了,沈文贞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你不喜欢下人还杵在一旁。
看着满桌的菜色,沈文贞忍不住道:“这几日菜色还真不错!”
江氏笑着帮沈文贞舀了碗鱼汤,笑道:“那是,这几日大嫂子心情正好呢,这府里的下人走路都带着风呢!”
沈文贞不在意的笑道:“都是这自家人,这大房那头好了,咱们也能跟着沾沾光。”
沈乐菱看着这满桌的大鱼大肉,嘴角也带着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
沈慕渊捕捉到这一抹笑容,总感觉怪怪的。
但他向来乐天派,妹妹本来就是怪怪的!没什么好稀奇的。
一家人正吃得开心,小阿洲拿着自己的小木碗,不时指挥着哥哥姐姐给他加点菜,不时又跟爹爹娘亲撒撒娇,整个小木碗都堆成了一座小山。
他就将小脑袋埋在碗里,哼哧哼哧地吃了起来,吃得开心的时候,还一边咀嚼一边摇晃着小脑袋,嘴巴里塞得跟只小松鼠一般,两只小短腿还欢快的荡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