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打了一辈子仗,到死都没能完成统一。从天下大乱诸侯起兵到三国鼎立,最后到司马炎统一全国,历经整整六十年。
洛九不禁感慨,“六十年的硝烟四起民不聊生,死的都是华夏儿女,苦的都是平民百姓。
六十年的打打杀杀,全是内耗。如果把这个时间拿来发展农业,进行工业革命,都可以实现全民小康和机器化了。”
钟嘉灵担忧的问:“那我们要打六十年吗?我可不想六十岁的时候还在上班啊。”
洛九笑道:“用不着,依我看,少则三五年,最多七八年,我们便可一统天下。”
程瑶瑶问:“可眼下,诸葛亮都尚未长大,我们能请谁来相助呢?”
洛九道:“都请,谁来就用谁。”
洛九决定广撒网,群发书信捞人。这些谋士名将,在书里都是属于其他诸侯的,所以,只要她捞到一个,别人就少一个。此消彼长,就相当于赚了两个。
洛九握着笔,沉思片刻,写下第一个名字——贾诩(xǔ)。
冯琦伸着脖子在一旁看着,忙问:“这是谁?”
洛九道:“此人是三国时期的着名谋士,他心狠手辣眼光独到,善用奇谋毒计,人称毒士。贾诩坏得冒水,别人可以先放放,最好把他先拉过来,免得此人害我。”
大家正商量着,陈宫引蔡文姬来到帐中。
蔡文姬放下包袱,行大礼道:“拜见主母。”
洛九笑道:“快起来,你来得正好,帮我一个忙。”
第431章 公台你这是怎么了
三国时期的字跟现代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现代人大多都能认出来,但是书写则不太方便。
一个是要用毛笔写,一个是纸张还没普及。蔡伦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成本高质量差,而且社会动荡也没有生产环境,此时一般都写到竹简上,家里条件允许的可以写到丝帛上。
洛九想,给这些名人写信,如果亲笔写得不好,难免要被人当成是不学无术之徒。蔡文姬是当世书法家,她来写正好,是术业有专攻了。
蔡文姬入营第一天,过得非常充实,一天之内写了六七十封信。
书里的谋士将领,但凡有点本事的,现在已经成年的,一个都没放过。
当信件要正式发出时,陈宫不得不提醒洛九:“主母,这些您要招揽的人,可有大半都在其他诸侯帐下,这么明目张胆的挖人,让人知道了,难免要得罪他们,日后见到面上不好看。”
洛九笑着反问道:“那又怎样?得罪就得罪了,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喜欢我,背地里说不定怎么骂我呢。
他们知道了顶多再骂我几句,难道还能起兵来打我不成?
咱这儿一穷二百,别说城池了,连一面城墙都没有。兵只有三千,粮草还是隔壁张邈送的。他们打咱们?我都替他们不值当。
不就是骂我吗?骂就骂呗,我又听不见。
哪怕日后见到了他们,我也敢当面说,这高端人才就应该是流动的。
要是我一封书信就能把人挖走,说明人家早就不想跟你了。你该做的不是找我算账,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委屈到人家了?是不是给的待遇不够好啊?找找自己的问题,不服也可以来挖我的人啊。
我这儿目前除了兵是强行留下的,其他人都是自愿的,去留随心。”
洛九说完瞥了陈宫一眼,“不过公台,你若是离开,我会非常伤心。”
陈宫忙道:“陈宫毕生愿望便是追随一位明主,辅佐其成就大业。自从属下追随主母以来,深觉主母心怀仁义且机敏睿智。一言一行,无不让陈宫佩服。
若说您是当世最英明的主上,未免过于绝对,但至少目前卑职没有看到诸侯中有谁比您更值得追随。所以,卑职不会离开。”
洛九点头道:“我知你不会,但我得告诉你,你对我有多么重要。
若有一日公台你弃我而去,错必定在我,而不在你。
如果你执意要走,我会准你离去。但我一定会如丧考妣。”
这话,让陈宫万分动容。
程瑶瑶和冯琦巡视军务回来,见陈宫站在帐外抹眼泪。
程瑶瑶忙问:“公台,你这是怎么了?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陈宫忙道:“没有,只是刚刚和主母彼此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颇为感动。”
冯琦好奇的问:“说了什么?说给我俩听听。”
陈宫欣慰道:“主母说,若我弃她而去,错必定在她而不在我。她会准我离去,但她会如丧考妣。”
冯琦低声问:“如丧考妣什么意思?”
程瑶瑶道:“跟死了爹妈一样难过。”
陈宫叹道:“没想到我追随主母时日不长,未曾立得大功,她却如此器重我,陈宫实在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