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论亲疏远近,老俩口当然还是把女儿陆曼放在第一位。
外孙女虽然也是自己的血缘后辈,到底是隔了一层,没有那么亲了。
现在只是因为一直带着这孩子,感情才深厚起来,不然是真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心。
老房子的墙壁之间有个透气的窗,菲林就睡在隔壁。
墙壁不怎么隔音,又加上夜已经深了,外公外婆可能以为她已经睡了,就没有怎么压低嗓子说话。
于是菲林将两人的各种苦恼和纠结,都听得清清楚楚。
一墙之隔,菲林睁着眼睛看着黑暗中的天花板。
这里明明是她的家,但却拥有不能真的当成家。
外公外婆对她的态度里,总会让她想起来,她是没有别的地方去,才被收留在这儿,被因为责任感才对她的好的老人养着。
真相是那种,起初不敢去琢磨,因为心惊肉跳,接受不了。
可如果哪一日忽然想开了,能去面对了,于是再从头到尾看这些事情,就能恍然大悟。
才四年级的菲林,摸了摸自己的眼睛,发现她并没有哭。
那就好好读书吧。
外公外婆是认可她读书成绩好的。
既然做这件事情,能让她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那就继续做吧。
十岁的小菲林,此时还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往前走还要用多久的时间。
但这不妨碍她明白,先得走过去再说。
小菲林想爬起来写一页日记,提醒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38章
到最后,这句话也没有写到日记上。
因为菲林记在了心中。
她不会忘记十岁这一年,躺在隔壁的小床上,听着外公外婆感叹的夜晚。
她要好好学习。
因为成绩好,会让外公外婆对她更加偏爱一分。
而偏爱,就是在巩固她的小家,让她更有存在感一些。
菲林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她比以前更加用心去读书,但也没有忘记去好好当一个班长。
因为她知道,她天生拥有的东西不多,就连爸爸妈妈都是缺位的,如果能多在学校多一分光芒,她的生活就会少一些黯淡。
大家不会记得她父母离婚,没有爸爸妈妈带,他们只会记得她是名列前茅的大班长。
她就是……被需要的。
小升初非常顺利,菲林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向来都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
只不过,在她到底继续留在镇上读书,还是去市里读书两件事上,陆家老俩口发生了分歧。
陆外公:“孩子还小,送到市里去怎么放心?”
虽然陆挽意马上就要去初中了,但在陆外公眼里还是个小孩子,根本不能大人不在身边。
市里的学校都是住宿的,要么就家长在旁边租房子陪读。
他们家里肯定不能陪读,那就只能让孩子住宿了。
想着他们老俩口养大的小外孙女,要去住学校,起码一周才能回来一次,心里就舍不得。
陆外婆听了这话叹气:“我当然也舍不得宁宁,可市里的学校教育好啊。人宁宁的班主任都说了,有条件尽量送孩子去市里学校。”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往后孩子读书的日子还长,打基础的事儿没做好,以后跟不上了赖谁?”
一边这么说着,陆外婆对老伴儿咬牙道。
“你难道真以为咱们能陪宁宁一辈子啊。能看着她上大学,以后有个好工作,有出息了找个好人结婚,我们俩就算是够本儿了。现在不在她学习上多下点功夫,就想着孩子留在身边陪我们,以后她怎么办?”
这孩子已经够苦了。
别人家小孩学习,非得家长跟在屁股后头看着管着,就连写作业都要拿鸡毛掸子催。
他们家宁宁从来不需要人费心思,孩子乖成这样了,多争气啊。
偏巧,他们闺女慢慢和后来的女婿生的外孙,就没那么省心。
男孩子今年也上小学了,但作业从来写不完,跟个小祖宗似的。有宁宁做对比,老俩口就难免觉得外孙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如外孙女乖巧懂事。
而且外孙女是天天养在眼皮底下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一些,不一样的。
“照你这么说,真要把宁宁送到市里的学校去寄宿?”
陆外公担心孩子吃饭没营养。
“学校伙食哪里比得上家里。”
反正还是有些不舍得。
陆外婆听了沉默了一会儿,找来菲林,问她。
“宁宁,你想去市里读书,还是留在镇上?”
这事儿还得孩子自己拿主意。
菲林想了一会儿,见外婆是真心问她这个问题,她不免想到了班主任曾经叮嘱自己的话——能去市里一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