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1984:赚钱养娃把家忙(118)

作者:竹篱清茶 阅读记录

林义知道两口子的打算后很是无语,试图阻止。

“这都要过年了,不能等过年再去吗?”

陈文军和林琴正在兴头上,两人齐齐摇头。

“爸,反正咱家房子是新的,也不需要大扫除,两个孩子不用上学,豁口大门一关,他们俩在岛上怎么玩都行,也不怕丢了,你想种地就种地,不想种地就跟孩子们玩,家里吃的东西都有,我们明天就回来了。”

林琴三言两语就把事情给定了,压根没给林义念叨的机会。

因为要在外面过夜,两口子还得准备挡风的塑料篷布,有了这东西,晚上裹着大衣躲在里面也能凑合凑合。

林义见劝不动,只好给他们装了一些水和饼干。

铁皮船从南屿出发,经福田渡口到普宁码头,再到南港,这里已经是内海了,也是咸淡水交接的地方,再过去是海融码头、庆隆码头等几个内海湾码头,这几个码头是大型水运中转地,出入这里的大多都是大型海船。

再过去是西港,出了西港就是外海了。

陈文军的铁皮船时速还可以,开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南港,南港还能打渔,再过去就是大型货船集中地,他们的渔船不适合在那里作业。

陈文军选了没什么货船的水域,周围只有零星几家疍民在打渔。

他跟人家打了两声招呼,知道这一片可以打渔才开始下地笼。

林琴则找附近的渔民买了一点海钓专用的鱼饵,让陈文军把她放到一个绝佳的钓鱼区域。

等她这边一切准备就绪,陈文军便开着铁皮船找地方撒网。

林琴见陈文军虽然走远,但还能看见铁皮船的影子,便安心钓鱼。

打窝半小时后她才开始甩竿,第一竿下去没多久就有了动静,上来一条差不多三四斤重的乌头鱼,乌头鱼学名鲻鱼,在咸淡水交界处很常见。

有了第一条开门红,接下来她又连续钓了七八条,全是乌头鱼,最大的六斤,最小的也有两斤多。

眼看着天都快黑了。

陈文军还在那边忙活。

她想了想,决定换个地方继续钓。

这样又要重新打窝。

好在他们就是来钓鱼的,林琴打窝后又回到之前那个钓鱼点,连竿半个小时才换地方。

直到天色彻底暗下来陈文军才回来。

林琴迫不及待地追问:“收获怎么样?”

陈文军指着铁皮船上那个大的塑料桶,“抓到的都是乌头鱼,有大有小,还有一网鲳鱼,另外就是一些螃蟹和虾,跟南溪的不一样。

我后面又撒了两张网,凌晨四点再去收,听说五点左右有出海的渔船靠岸,我想买一些海鲜带回去,赚个差价。”

第91章 批发海鲜

林琴眼睛一亮,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可以可以,平时不敢说,这会儿要过年了,真有新鲜的海鲜肯定不愁卖,不过这个价格怎么定?”

市里的供销社是不卖海鲜的,她要是没记错的话海鲜大量出现在市区还得过个两三年。

现在海鲜在市里算是稀罕物,常见的只有巴浪干和海蛎干,这两种都不贵,新鲜的肯定不能按照这个价卖。

陈文军也拿不定主意,“听说在海边批发海鲜不贵,就算按照淡水鱼的价格卖应该也能卖得不错,明天我们看看再说。”

两人兴奋了一夜,第二天凌晨四点起来收网收地笼,发现收获还不错,带来的塑料桶都装满了。

等渔船入港,陈文军立马过去问价格,林琴就在船上看着东西。

没一会儿就看见陈文军搬着一个大筐过来。

林琴赶忙过搭把手,东西放好后,陈文军又跑了三趟,总的弄了四大筐海鲜。

林琴大惊,“怎么这么多?”

他们这次出门身上就带了两百以备不时之需,看样子这些钱都让陈文军给花光了。

陈文军咧嘴笑道:“都是活的,凌晨刚打的,一上船就冻了冰块,你看看这些鱼的眼睛,多漂亮啊!最重要的是便宜,这种小黄鱼、沙丁鱼,一斤卖四毛钱,回到市里一斤卖一块二到一块五都能卖,还有这个蛏子,一斤才三毛,我们卖一块二,比石螺还便宜,大过年的,肯定卖空。鱿鱼也是新鲜的,一斤五毛,咱卖一块八或者两块钱。”

林琴苦笑两声,“那就赶紧回去还能赶集,看看能卖多少。”

这些东西价值好几百呢!要是卖不出去砸手里了她得哭上几天。

这会儿才五点半左右,赶回南屿差不多七点,再到下田菜市场得差不多八点了。

两人不敢浪费时间。

冬天的西北风吹得人头疼,林琴给陈文军的脑袋包了一件毛衣,自己躲到塑料篷布里。

打盹的功夫渔船已经停在距离下田社最近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