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1984:赚钱养娃把家忙(114)

作者:竹篱清茶 阅读记录

到了南屿,三人见识到眼前气派的二层楼房,刷新对林琴两口子的认识。

知道他们吃的菜都是林义种的,那好话更是连着不断地往外冒。

这会儿林义正在播种,在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也顾不得跟黄文龙几个寒暄。

黄文龙有些纳罕,“这天气叔是种稻子?”

虽然他不种地,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林琴摇头,解释道:“是种莲藕,这一大片都准备种藕,来年可以运到南港卖了。”

黄文龙恍然大悟,莲藕不便宜,也不好伺候,他们这附近好像就一个村子种这玩意儿,要是这一大片种成了,能卖不少钱呢!

现在他对林琴两口子是真的打从心底里佩服。

一条小路用一天就差不多做好了。

三人留在南屿吃了晚饭才由陈文军送出去。

人一走,林琴就带着两个孩子收拾那些剩余的建材垃圾,能用的先捡出来,不能用的装进化肥袋里打包起来,由陈文军送出去。

一连忙活了三天,终于把岛上的卫生做好。

看着那些剩下的砖头以及碎成两半还能用瓷砖。

林义建议道:“要不我们自己在院子里弄个灶屋得了,这样生火做饭也方便,我也不用小心翼翼的,就怕把屋子给弄脏了。”

一楼是有厨房,也弄了柴火灶,没装修之前他是用的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一装修起来,他就觉得不得劲了,厨房干干净净,到处都是白的,这柴火一烧,总觉得把房子都给毁了,还不如原来那样子。

陈文军心里明白,当下就跑去和水泥,在院子一角重新砌砖,修灶台,再把两面墙弄起来,用剩下的材料搭了个简易的屋顶。

差不多四五天时间,院子里的灶屋就弄好了。

林义对这灶屋很是满意,干活也特别起劲。

这边灶屋刚刚弄好,阿福那边也把衣柜和吃饭的桌椅做好了。

这些东西弄进屋子,家里看起来就不一样。

阿福对装修后的房子惊叹不已,想了想,道:“既然房子弄得这么好,我看再弄一架八宝架放在客厅里,到时候摆点东西也好看,另外,客厅桌椅四件套也少不了,两个孩子读书的书桌椅子也得有吧,这些东西再添置一下子就全乎了。”

林琴深以为然,不等林义开口就同意了,付了定金,让阿福赶在过年前把东西送过来,另外又定做了两张床,两个柜子,一楼三个房间,一间当杂物间,另外两间弄成客房。

送走阿福。

第二天林琴又去了裁缝店。

她现在也算是裁缝店的大客户了,跟老板张淑娟处成了朋友。

刚进门就被张淑娟叫过去帮忙,“这块料子帮我压一下,有人要了。”

林琴赶紧过去帮忙,顺便扫了一眼三面墙上花花绿绿的布料,“淑娟,我要买窗帘,你给我看看选哪样的比较好。”

张淑娟诧异地停下手里的活,“谁家扯布是去做窗帘?败家娘们!我这里还真没有合适的料子,听说粤省那边有,但咱们这里拿不到。”

第88章 招待

林琴皱眉,“普通料子就行,我就是遮个光,现在大冬天的没什么,等到了夏天,五点天就亮了,我们起得早没什么,但我想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没窗帘的话,六点多太阳就晒屁股了。”

张淑娟乐了,“只是遮光倒是好办,弄个竹帘就行了,找篾匠帮忙,我记得古街那边有不少卖手工艺品的老篾匠,你去问问呗。”

古街就在友谊广场边上,走过去就行。

林琴大喜,谢过张淑娟,扭头就去了古街,转悠的时候还真让她问到了两家能接这活的,而且价钱还不贵,一扇竹帘四块钱,五天能交货。

林琴一口气定了六张,正好把六个房间都给装上。

忙忙碌碌,等六张竹帘送到南屿已经是小年了。

此时他们找阿福定制的那些家具也都送来了,家里该添置的东西全都添置了,他们辛苦了一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林义难得慷慨买了一大串鞭炮,沿着水泥小路延伸到豁口大门。

陈文军把新买的红对联贴上。

鞭炮一放,整个南溪的疍民都听见了动静。

刚回到家的陈文海听着动静,好奇地问道:“妈,那边是干啥呢?这么大的阵仗!”

周水芳抬头看了一眼,又垂下眼眸,“应该是文军放的,他在岛上买地盖房子了,估计是弄好了,搬新家了。”

陈文海大为吃惊,“啥?文军哥这么厉害?竟然还买地盖房子?”

疍民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毕竟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祖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早已习惯水上生活,不会主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