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忙着剿匪,孙泰忙着叛乱,压根没人有多余的工夫管到这里,竟是在半月间聚集起了大几百人,有了暂时将兵灾阻挡在外的资本。
与此同时,建康这头也有了异动。
【彼时的司马道子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劝退王恭又已让他耗费了不少心力,骤然听闻东南叛乱的消息,便再度失去了方寸。】
【永安大帝抓住了这个时机,对他给出了数条建议。】
“司马道子先前不是还想杀人吗?怎麽现在还敢听他说的话?”朝臣之中有人出声问道。
王神爱心中暗叫一声不好。
这些人又不知道,永安大帝的真实身份就是皇后。
经由她带着皇帝一并上吊找死的那一出,天幕剧情里的司马道子当然不敢再动手,以防被人抓住把柄,这才给了王神爱再度开口的机会。
但若永安是个另外身份的人,司马道子大权在握,劝退王恭之后还没能抓住支妙音,就应该转头宰了永安,用“他”给自己儿子殉葬。
说不定这还是司马元显死前的愿望呢。
而不是……
“许是病急乱投医了吧,司马道子若真有本事应对大局,先前也不会重用王国宝、赵牙这些人。”王神爱语气淡淡。
王珣恍然:“是这个道理。”
像是在呼应着王神爱的话,天幕中的女声继续说道:
【这数条建议,被司马道子视为救命稻草,拿来和自己的属官讨论,竟是采取了大半。】
天幕之下的众人面色古怪了一阵,只觉这位永安大帝的周旋功夫当真了得。
可往后听下去,他们又不得不承认,换了是他们在司马道子的位置上,表现也不会比他好多少。
【比如说,让人给王珣送个礼,请他做个说客,劝说王恭率领兵马南下平叛,让这两方彼此消耗兵力。王恭仍被忠君的名声所困,必定不会拒绝。】
王珣:“……”
【但为了防止王恭吞并了起义军后兵马过盛,反过来再度威逼建康,还请再做两件事。】
【一件,是以庾楷为后军,负责在后方督辖,如有异变,可以尽快来报。】
【一件,是给王恭军中司马暗中送去一份拉拢的信。】
【这位因讨伐司马道子才被破格启用的将领,就是彼时还未转投永安的刘牢之。】
【永安打听到,王恭看似兵马强盛,自己带兵的能力却并不太强,当日兵临城下,有一军的军容格外严整,但在撤军谢恩之时,却不见随同。甚至在撤兵之后,王恭还对刘牢之以伯乐自居,觉得他也不过是个只知行军打仗的武夫,很是慢待。】
【这样的两个人,今日看来关系尚可,往后必生龃龉,或许有拉拢过来的机会。】
【任何一位将领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地位,还有认可。在这一点上,士族的身份固然是一条攀云梯,他们的傲慢,却也随时会变成一把砍断长梯的斧头。】
天幕之下有多少将领听进去了这句话不好说,反正被点名的这位,已在面上露出了几分怔然。
认可啊……
这话说来容易,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眼前倒是还有一位,正是派人将他救下,又对他委以重任的太子妃。可惜一旦晋朝走向灭亡,太子妃也终难保全。
他还是得先做好最坏的打算。
等等,天幕是不是说,他原本会转投永安?
……
【永安大帝还建议,同时再做一件事。】
【王恭的兵马去平叛了,司马道子还派人去督军,建康势必要比先前空虚,是不是该当再让一人提防荆州的动静呢?】
【在建康与荆州之间,必须再派一人坐镇,此人最好还有足够的名望,或者说是名分,能够让荆州这边师出无名。】
【这个人选,最后被敲定为出身宗室的司马尚之。】
【明面上看起来,谁都得说,这是一番极其稳妥的计划。要是不知道先前建康的惊变都是被永安一手挑起的,恐怕还要恭喜司马道子,得到了一个处变不惊、办事周全的幕僚。】
【但东南那边,姜定仍在代表永安观望局势,建康这边,也没司马道子想得这麽太平。或者说,是荆州这一路,情况和司马道子预想的一点也不一样。】
听到这里,桓玄眼皮一跳,一种不妙的预感油然而生。
下一刻,便听天幕说道:
【就在司马道子执行着调兵计划的同时,永安抽刀割破了那位傻子皇帝的手,写出了一封入京勤王的血诏,以衣带诏的方式送去了荆州,让人交到桓玄的手中。】
【这是一道,让桓玄能名正言顺起兵,直接杀死司马尚之的诏书!】
衣带诏的分量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