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不会,我还会抓住咱们的优势。”
在天幕的助力下,永安从皇后变成皇帝的速度,恐怕会更快,投奔向她的人才也会更多。但毫无疑问,这也意味着,她也没有天幕历史上说的时间去清扫境内的桎梏,也没有那麽多的时间让她的元从成长起来。
而他的队伍却已在他称王的十年间成了体系。正如先前他与崔宏所说的那样,只要他击败慕容氏,便敢在北方称帝。
他忽然朝着身旁的将领问道:“你们说,现在慕容宝在做什么?”
将领望了望天,答案已在不言之中。
跟他们一样看天幕呢。
拓跋圭咬牙冷笑:“我看他不仅在看天幕,结束之后他们也一定会夜不安寝,商议天幕所说的东西……”
他好歹还能让天幕说,是一个需要记住的名字,慕容宝呢?只是一个在作战中表现得极为可笑的庸主而已!
“恐怕他会觉得我也是如此,但……朕偏偏不能遂了天幕与慕容宝的愿!”
他转头厉声吩咐:“让人记录下天幕所说的每一个字,我不要有任何一句的遗漏。”
别管这天幕接下来还有多少东西要说,统统记录下来!
若是天幕很快会再度中止,那也无妨。
“其余众人——堵上耳朵,将你们的眼睛看向自己的敌人,出兵!能取慕容宝首级者,封万户侯,为我大魏不世之功臣!”
他们距离中山原本就只有一步之遥,再听天幕说下去,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来上一句话,让士气彻底崩塌。
他要与永安相争,所有的一切都创建在他能统一北方的基础上!
拓跋圭当先一步翻上了马背,一勒缰绳:“走!”
号令既下,军营之中很快有了奔马踢踏的动静。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就算是从睡梦中醒来进入战备,都必须快之又快,更别说是此时。
当先的骑兵越过营地藩篱间的行军路时,戍卫在营门边的士卒都能看到,骑兵已纷纷堵上了耳朵,只留下了专门刺探敌情的人留意动静,竟让月色中滚动的天幕变得有若不复存在。
只有雪亮的刀锋,穿行过了带霜的原野,向着远处的城池露出了狰狞的爪牙。
快得惊人的行军,仿佛在以另一种方式,呼应着天幕上加快的节奏。
……
【总之,不管后头如何,永安大帝终于得到了一位长于民生内政、精于统筹管理的臣子。所谓术业有专攻,有了刘穆之,在这个万事萌芽之时,什么都要好做多了。】
【君臣之间的第一次配合,也正式开始。】
【人数当然没有刘穆之说的“当您有民百人,我就为您管理好百人”这麽可怜,这第一批能够调度的,是三万人。】
【理由很充分。疏通河道的工程量看似不大,但一段段合计下来,又格外惊人。建造复闸更是需要壮劳力。幸好,先前桓玄“清理”出了三十万人,再加上聚集在流寓州的流民,外加京口北府军,能够凑齐这个人数。】
【这一批人,也被按照萌芽过渡阶段的三长制,做出了划分层级的管理。】
【以五家为一邻,设置一位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置一位里长,以五里为一党,设置一位党长。这就是三长制的第一阶段。】
【那麽一定会有人问了,之前说的是劳工三万人,还包含了征发入伍的兵员,怎麽就包含“家”这个概念了呢。因为在选人之初,永安就制定了一个选人的标准,此次修筑复闸,入选的人中以成家的优先,以住所临近江淮运河线的优先。包括侨户“白籍”,也要优先选择成家的。】
【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选人标准,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永安将纳入计划中的人口扩张到十余万,而是为了更好地借题发挥。】
【因为清洗江东世家,加上铲除了司马道子,这个时候朝廷的经济还是相对宽裕的,而为了尽快铺就粮道,无论是司马德文还是桓玄,都没卡着永安的财政需求。有钱可拿,就让这一次征发劳工,相对而言是个美差。再加上这次的工程不在拓宽延长运河,主要还是在创建堤坝以及两道闸门之间水道的维护,没有那麽危险,就更让人趋之若鹜。】
【所以,就算加上了前头的条件,三万人很快被凑齐了。他们在北府军的引导下,被分成了五队,映射于整条路线的五段,又在刘穆之和谢道韫的统筹下,被分成了循环工作的三班。】
【在这三班人手工作的同时,永安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
【一个能以谋士身份给别人提建议的君王大才,深谙何为得寸进尺。】
【按照均田制,这三万劳工连带着他们的家人,其实也是有土地的。但修缮粮道这件事情肯定不能偷工减料,这就导致这部分粮田的种植效率会降低。永安肯定是不希望看到这件事的,于是顺理成章地在建复闸的工程上发展出了一条支线,叫做修水渠,在水渠上搭建了用于灌溉的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