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97)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陆天巧看着他,语气稍缓:“你既为官,当知清廉乃为根本。世上再无大过于此,切莫让人抓了你的把柄,毁了孟家的名声。但更重要的是记住:廉洁如镜,才无愧于心!”

孟陆郑重应下,目送母亲离去,心中既感羞愧,又感敬佩。

他坐回书案前,越想越气,提笔写下今日之事,记在笏板上。

翌日朝堂,孟陆以《御史台事》为题,弹劾仓部郎中在禄米分发中存在贪墨与私通之嫌,并直指其有意迎合某些权贵势力,试图拉拢清流官员。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听得一片哗然。

仓部郎中官袁景行面色一白,却硬着头皮辩解:“禄米分发事宜繁琐,若有疏漏,实属无心之失。御史孟大人何必大题小作?”

孟陆冷笑一声:“无心之失?据我所查,仓部司每年多给御史台禄米,已持续近五年,此为疏漏,还是故意?”

袁景行语塞,额上冷汗涔涔,求助般地看向右相徐勉。

袁景行涨红了脸,语无伦次:“这……或许是历年旧例,小人不曾细究……”

孟陆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堂,继续道:“禄米事小,风气事大!仓部司若无意贪墨,为何多送?若有意,又为何不收脚钱?莫非这是暗中结党营私,以达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孟陆毫不退让:“臣愿请陛下下旨彻查仓部司账目,若臣言有虚,甘受重罚!”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冷冷地扫过满堂官员,随后淡然开口:“仓部司多送禄米,确是失职。仓部司主事官袁景行罚俸三月,以儆效尤。御史台与仓部司的往来,由大理寺彻查,三日内呈报结果。”

孟陆拱手领旨:“陛下圣明!”

第44章 关奉使(2)

司察司的小太监们行色匆匆,私下里,关宁的名字屡次被提及。

“若是知道关御笔奉命出使,那些朝臣怕是要跳脚了。”司察司的一位小太监低声议论道。

“跳脚又能如何?关御笔是陛下亲自提拔的人,他们说得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笑柄。”另一人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

“但江南不比其他地方,水路难走,地方势力又强,关御笔这趟怕是要费不少力气。”

“她是陛下的人,自然有陛下的算计,我们做下属的,只需尽力配合即可。”

这番话让议论的纷纷点头噤声,毕竟关宁在后宫的那些时候,对他们这群人可都是极好的。

他们很多人都是受了关宁的教导之恩,在宫中本就是低人一等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书识字,偏偏来了这么一个大善人,不嫌弃他们还教导他们。听说后宫里的那些小宫女这些日子还偷偷烧香拜佛替关宁祈祷,他们巴不得希望关宁走出去呢。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继续埋头处理手中的事务。

天色刚刚泛亮,长安城的西市已然热闹起来。

街巷中的脚夫挑着粮担来来往往,步履匆匆,太仓院司农寺的衙役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司农寺内,一群小吏围着账簿忙碌,调拨粮草的主簿皱眉看着桌案上的统计表,眼中透着焦虑。

“含嘉仓今年的存粮不多,江南赈灾又急,边境刚运走的二十万石粮食,怎么补齐?”主簿将账簿摔在桌上,声音略显急躁。

一旁的老吏咳嗽了一声,不紧不慢道:“削俸禄的圣旨下了半年,太仓积攒了一些余粮,陛下刚下令从这里调拨,凑一凑数便够了。”

“太仓的粮草调拨手续繁琐,耽误了启程时间怎么办?”主簿忍不住抱怨。

“皇上亲自下旨,谁敢怠慢?”老吏笑了一声。

“太仓将粮全都赈出去了,官员的俸禄怎办?”一年轻小吏凑头问道,“如是有哪个地方出现灾情,这要如何是好?”

“慎言!”老吏严肃地撇了眼,“前几天不是刚给官员发了禄米,这禄米啊,都是半年一发。再等上几月等春稻收了,太仓就有粮了。”

小吏被凶地垂下了脑袋,还是规规矩矩地听完。

洛阳含嘉仓外,一队队人马正在将装好的粮草搬运至马车上,负责清点的仓部司官员站在一旁,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担粮食。

“这边担子少了一石,快点补回去!”他的声音在仓外回荡,几名工人手忙脚乱地调整重量,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听说赈灾奉使的名单还没定?”一个小吏压低声音问旁边的同伴,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

“估摸着还是老臣们轮流坐庄,哪能轮到什么新面孔?”另一个小吏低声道,“不过话说回来,这几日含嘉仓连夜出粮,太仓那边又在赶着调拨,看来皇上是下了决心。”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