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90)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那时的她想象着与亲王携手同行,到了封地后过琴瑟和鸣的日子,虽无权无势,却也自由安稳。

然而,天意弄人。婚礼未至,储君薨逝,皇位动荡,一场政变骤然改变了命运,圣上被推上了皇位,陈氏的身份也随之尴尬起来。

满朝大臣联名上奏,认为陈氏出身寒微,难堪后位,强行将她的册封降为淑妃。

从此,她居于承华宫。

那场从未举行的婚礼,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她虽与皇帝有过婚约,却始终未能拥有那一日凤冠霞帔的荣光,这件事便成了她一生的心结。那件绣完的鸳鸯嫁衣,也成了她与皇后之间始终横亘的隔阂。

尽管如此,她依然尽心尽力相夫教子,维持后妃的体面,她为皇帝生下了四皇子,这本该是她在宫中站稳脚跟的契机,但命运再一次戏弄了她,常年心结,导致四皇子自小便体弱多病,而自此之后,她身体每况愈下。

“娘娘!”四皇子曲启元披头散发地冲入内殿,看见母妃的贴身宫女掩面哭泣,哭声抑制不住地从指缝中漏出,他一把扑到淑妃的床边。

“母妃!启元来了!”

床榻上的淑妃双目紧闭,面容虽清瘦,却依然透着几分生前的端庄与温柔。

她像是睡着了一般,但曲启元知道,她再也不会醒来了。

“启元不孝……母妃,您醒醒……”曲启元哽咽着,抱住了淑妃冰凉的手,却再也换不来她的一句温言软语。

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襟,承华宫的侍女宫人也都低头垂泣。

曲启元跪在床前,拉住她冰冷的手,声音嘶哑:“母妃,您醒醒……您看看启元,启元不想让您走……”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殿外一声长长哭声和叹息。

*

旨意传下殿中便有太监匆匆而入,不多时向皇帝奏报淑妃的后事安排。

宣政殿中,皇帝语气平淡,却不失威严:“淑妃一生恭顺,柔德宽厚,不曾逾矩,美德远扬,她不幸去世,朕内心极为哀痛。赐谥‘恭顺’,追封皇贵妃,马东,你来拟旨。关宁,你去宣读旨意。”

马东躬身得旨,提笔,昭告天地,淑妃曲董氏,仁惠四方,贤名远良,教化远播,赐谥号“恭顺”,追封皇贵妃。虽曰寿终,然而盛德永存,呜呼哀哉,悲痛甚哉。

关宁接旨垂首应诺。

随后,皇帝转向赵怀书:“你前往淑妃家中告知。”

赵怀书上前一步行礼,声音如常:“奴婢领命。”

关宁抬眼扫了一眼皇帝,却见他面色如常,唯眉宇间透着一丝疲惫。

两人退出宣政殿。

天色阴沉,空气中弥漫着雨前的湿气,气压让人呼吸不畅。

出了大殿,赵怀书抬头看了一眼天空,轻声说道:“天要下雨了。”顿了顿,他低声补充,“汛期将至。”

关宁站在其侧,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伏汛时,江河水位暴涨,她抿了抿唇,看了一眼赵怀书平静的侧脸,点头道:“是啊,恐怕还要打雷。”

*

关宁从宣政殿离开后,绕道御花园,刚出月门,不想迎面遇上了贤妃。

贤妃身着一袭素色宫装,恬淡端庄。

雷声在耳边隐隐作响,天幕低垂,风暴渐起。

关宁停下脚步,微微屈膝行礼:“臣见过贤妃娘娘。”

贤妃回头看向关宁,瞧见她捧着圣旨,目光上下打量了一番,似乎带着几分意味深长的笑意。

她缓步走近,眸光落在她身上:“关御笔。你这是要去淑妃宫中宣旨?”

“是。”

“也罢,我正打算去,你与我一同。”

关宁跟上。

贤妃话不多,目光在园中盛开的芍药与连绵宫墙之间来回流转,似是在打量,又似是在回忆。

走至半路,她忽然自顾自开口:“淑妃一生都未曾放下最初的执念,可惜了。”

关宁默然不语,跟着走了一段路后,贤妃忽然问道:“淑妃这一生……关御笔怎么看?”

关宁微微一怔,低头恭声道:“臣不敢妄评。”

贤妃轻笑了一声:“这世间的女子,大抵都不敢妄评什么。”

贤妃的目光却已经移向远处,语气中带着些许若有若无的感慨:“淑妃这一生,虽称不上极宠,但凭圣上对她的愧疚,她便能在宫中安稳无虞。只可惜,她自己未能想得开。她那样一个心性柔顺的人,偏偏被推到了这个位置。”

贤妃语气中带着几分怅然,又道:“其实想一想,这宫里的人,谁不是如此?”

关宁沉默片刻,低声道:“或许每个人都在试着走自己的路,只是结局未必如愿。”

贤妃顿了顿,目光重新回到关宁身上,语气微微一转:“关御笔,你这一路走来,倒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你可知你如今所走的路,宫中无人敢走?偏偏你走了,而且还走得这般稳。”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