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转身对他道:“五十六名进士中,齐锐和李长风的位置最显眼,但真正的意图在于整体。寒门子弟外放五十余人,虽如星星之火,散落四方,但未必不能燎原。”
赵怀书点头:“寒门自寒门,百姓更易信服,陛下这盘布局,可谓一步步扎实,这一步棋虽慢,却极稳。”
关宁笑道:“他们今日的抱负,是寒门学子能有机会伸展抱负,而我们,是让这种成为常态。”
赵怀书闻言,微微叹道:“若他们能在自己的路上站稳脚跟,朝堂风气,未必不会改变。”
关宁举杯,目光深远:“只要有人愿意坚持,就会有改变。”
两人相视,默然饮下杯中茶。
半响,赵怀书取过茶壶,轻轻斟了一杯,递到关宁手中:“你既看得如此透彻,不如再说说任子洲入刑部比部司,意图又为何?”
关宁接过茶盏,略带玩笑地笑道:“赵掌印是在考我么?”
“怎敢考你?”赵怀书唇角含笑,“不过是好奇关御笔的见解罢了。”
关宁抿了一口茶,才慢悠悠道:“比部司主管勾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入,主要负责审计事务。这乃是陛下最妙的一子,任子洲的性情耿直,对事理分析缜密,陛下让他去比部司,一是让他积累实务经验,为将来留用,二来……。”
关宁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不再言尽。
赵怀书放下茶盏,点头:“如此看来,关御笔对朝中之事已是心知肚明了。”
关宁斜了他一眼,笑道:“掌印如此夸赞,是想让我欠下人情么?”
“关御笔这便攀上旧账了。上回答应宴请的茶饭可还未备呢~”
关宁失笑:“掌印这就等不及么?”
两人言笑间,厅内的气氛少了几分肃穆,却多了一份默契的轻松。
第39章 上桌吃饭(2)
徐焕坐在一张木榻上,面前的桌上放着一碗刚盛好的红烧肉。
他没有动筷,眉间透着隐隐的不耐。
这几日,他虽身在牢中,生活却没有丝毫艰难。
狱卒待他礼数周到,每日送来饭菜干净丰盛,牢房也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连被褥都是新的。
可即便如此,徐焕仍是心生怨气。
想到这里,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却因太过用力,筷子一折为二。
与此同时,徐府的书房内,氛围沉肃。
堂中几位心腹大臣环坐一处,右相徐勉端坐上首,面色冷峻。
良王斜倚一旁,修长的手指随意拨弄着茶盏,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右相,”一名年近五旬的太常少卿起身拱手道,“徐焕此案拖得太久,恐怕大理寺早有定夺。依我看,皇上久发不动,估计只是在敲打咱们,咱们可以…。”
另一位心腹听到后立马摇头反驳:“未可。此案牵扯民女丧命,舆论已然沸腾,强行插手只会适得其反。依臣之见,不如静观其变,待皇帝无计可施,自会抬手放人。”
“少卿此言差矣。大理寺一日不放人,这案子便悬在咱们头顶。若不小心处置,给了御史弹劾的机会,怕是良王殿下的渭河事宜也要受牵连。”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顿时紧绷。
毕竟关乎到那位主,谁也不愿意触鳞。
良王笑一声,放下茶盏,语带不屑:“一个区区民女,竟然要我们徐府众人费心至此?哼,朝中若真有人借此做文章,那也是手段拙劣,咱们不必惧之。”
又道,“不过死了个女人,各位犯得着如此紧张吗?”
“找个理由随便解释一下,引导舆论反转,比如说说那女子不检点……”
“好法子很多,怎么会没有法子。”
他的语气漫不经心,却引得众人侧目。
良王这话惊醒了刚刚在互相争吵的众人。
他们都明白良王话里的意思。
“徐焕这件事,咱们可以称本徐公子打算一顶小轿将她抬入府中,哪曾想那民女自裁。现下闹得越大,若我们放出风声说出此等打算,罪责全在那民女身上,倒可以显得大理寺是在无事找事。”一位白须老臣缓缓道,“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渭河改道案,端午汛期在即,若渭河问题不能解决,百姓起了怨气,良王殿下这差事便不好办了。”
良王闻言微微颔首:“正是。渭河改道一事不仅关乎边境粮草,还关乎本王的名声。”
“殿下明鉴,”少卿附和道,“咱们该专注于渭河改道。端午将至,若不能定下最佳方案,汛期恐生乱子。殿下肩负朝廷重托,此事才是重中之重。”
“若能在端午前见成效,那便是天大的功劳。”另一位心腹接口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