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83)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良王是徐家的希望,也是贵妃的依仗。

若边境粮草事务能办得妥当,良王便可在皇帝面前赢得更多信任,为将来的储位之争奠定基础。

可若稍有不慎,不仅良王名声受损,徐家的威望也将受到影响。

皇帝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徐勉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呈上道:“臣以为,若从周县改走襄河道,虽需重新修整部分河段,但可节省一成的运粮时间。”

皇帝接过奏折翻阅,目光中透着几分审视。

“改走襄河道确实可行,但修整河段的时间与成本你可曾核算过?”他问道。

徐勉早有准备,立刻答道:“臣已派人测算过,修整大约需时月余,成本可控。同时,若能协调地方官员提前筹备,还可加速进程。”

皇帝接过奏折,随手翻了几页,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许:“徐卿思虑周全,若能节约粮草耗损,边疆士卒自会得益。只是改走水路,需时几何?”

徐勉拱手道:“最快两月便可彻底开通,且若能调配得当,还可将今年秋收的新粮直接运至边境,不再经由仓储转运。”

皇帝微微颔首,继续询问了些细节,两人一问一答间,已经商定了初步计划。

两人一问一答间,很快便将初步计划定下。

徐勉心中稍定,正欲起身告退时,目光却被偏殿中的身影吸引。

只见那女子低头整理着案几上的笔墨纸砚,动作娴熟利落。

徐勉眉头一挑,不经意问道:“陛下,这位是?”

皇帝闻声抬眼,视线扫过关宁,语气淡淡道:“这是从司记司选来的掌笔,听闻字写得快,又记得准,便让她来试试。”

徐勉一愣,旋即掩去惊讶之色,笑着说道:“陛下善于识人用人,此乃大康之福。”

徐勉走出宣政殿时,阳光洒在石板上,他的步伐虽稳,却略显缓慢,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第38章 上桌吃饭(1)

大臣退下后,殿中只剩皇帝、赵怀书,以及一旁记录的御前掌笔关宁。

金光从窗棂洒入宣政殿内,将四周衬得威严而沉肃。

皇帝放下最后一卷奏折,抬眸环视片刻,最终将目光落在桌案上刚刚大理寺呈上的一份折子上。

皇帝目光略过几页,眉宇轻蹙。

那字字句句,无不揭露出徐焕的骇人行径,强抢民女入府,折辱后致人命丧黄泉,但从字里行间,亦可窥见徐家暗中试图压下事态的影子。

百姓痛心疾首,已多次聚集府衙前请愿,只求一纸公道。

“这徐勉倒教出了个好侄子。”皇帝语气淡淡,听不出喜怒,他将折子放在案上,神色间难掩疲惫,轻轻叹了口气:“徐焕案,显允,你怎么看?”

赵怀书上前一步,拱手答道:“奴婢以为,此案证据确凿,且百姓舆论甚强,若不妥善处理,恐生民心动荡。”

皇帝点了点头,没有表达看法,又看向一旁的关宁,语气略带深意:“关宁,你怎么看,说来听听。”

赵怀书但很快领命,将之呈至关宁案前。

关宁接过案卷,指尖划过卷首墨迹未干的折页,目光微凝,迅速将内容浏览一遍。

她并未急着开口,而是静静思索片刻,目光从案卷转向皇帝,语气平和却铿锵:“民愤如潮,徐焕该杀无疑。但若仅以此案处置徐焕,便草草收场,反而不能动摇徐氏根基,反而激起朝中权臣警觉。若想一劳永逸,陛下不妨按兵不动,静待徐氏有更大动作,再一击致命。”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未离她的脸:“你的意思?”

“臣以为,此案可暂缓声张。”关宁沉声说道,“以徐焕为饵,待徐氏内部有所异动时再发难,既能动摇右相根基,也能让百姓看到皇权真正的威严。到那时,方是一击毙命之时。”

“静待不发,一击毙命。”皇帝重复着这几个字,忽地低笑一声,手指轻扣桌案,神色间透着几分欣赏:“关宁,你倒真是胆识过人。”

关宁微微俯身:“陛下谬赞,臣不过以案情论策罢了。”

“此策倒合朕意。”皇帝笑着将手中的折子轻轻抛在案上,转而对赵怀书说道,“你荐得此人,倒是让朕多了几分从容。”

赵怀书微微躬身,目光里带着些许笑意:“乃是陛下慧眼识人,且关御笔确为朝中栋梁之才。”

*

殿试过去已月余,金榜题名的进士,原该是踌躇满志,却迟迟未能收到任命。

这些日子,吏部的官房内一片愁云惨淡,究其原因,乃是官职分配一事犯了难。

吏部尚书独坐于案前,翻着手中薄薄的一册,眉头紧锁。

这一届的进士竟多达三十余人,但这京城的官职乃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会有这么多空缺?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