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点点头,提步跟上他,一路上,宫道静谧,两旁的灯笼摇曳,连风声都显得轻缓,空气中还带着些晨露的气息,初夏微凉的风拂过面颊,夹杂着几缕花香。
通往含元殿的长廊中,灯笼的微光摇曳,偶有几名来往的小太监、宫人匆匆走过,却都安静无声,未发一言。
含元殿,这座象征帝王权威的宏伟建筑,此刻尚在沉睡之中,只有几名小太监忙碌着点灯、清扫,将一盏盏宫灯燃起,将整个殿堂从黑暗中唤醒。
两位侍笔早早地到了,看到关宁进来,起身行礼:“奴婢给关御笔请安。”
关宁微微点头,算是回应。
她没有多言,径直走到自己的案前,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一一摆好。
御笔的工作讲究精细,而御前掌笔更是如此,记录皇帝和朝臣的一言一行,绝不容许任何差错。
一名小太监走上前,动作娴熟地为她磨墨。
关宁抬眸看去,只见有人擦拭铜柱,有人点燃大殿烛灯,暗红色的大殿逐渐亮了起来,宫中规矩森严,早已有人开始忙碌,一切皆井然有序。
小太监低着头,将研好的墨推到关宁手边,又迅速退到一旁。
她低下头,手指轻抚着纸面,在这大殿之上,她想到从后宫女吏到前朝御笔的这一年,机关算尽,步步为营,也算是成功了。
第37章 两只狐狸(9)
回忆被一阵钟声打断,关宁抬眼看了看天色,五更天的曙光已然洒入含元殿的大门。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皇帝走了进来,神情如常,步伐沉稳。
他一身明黄色的朝服在灯火映衬下更加显眼,眉宇间是常人难以揣测的威严与深邃。
众人停下手中的动作,齐齐低头行礼:“参见陛下!”
略带寒意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殿堂中:“平身。”
关宁也起身行礼,目光微垂,不敢多看。
但她分明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在她身上略作停留,旋即移向旁侧。
他缓步走上龙椅,端坐其上,目光扫过身旁的赵怀书,语气淡然:“上朝吧。”
赵怀书微微欠身,吩咐小太监传令:“传百官入殿。”
内侍迅速退下,声音如水波般传至含元殿外:“传——上朝!”,不多时,百官开始鱼贯而入,闻声而动,按品级次第走入殿内。
他们脚步轻缓,脸上各自带着或肃穆或从容的神色,百官按品级站列在殿中,殿内肃穆庄重,几乎连呼吸声都听不见。
关宁伏案而坐,手握笔杆,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进入大殿的大臣们。
她知道,今天的一切,她都必须记录清楚,无论是言辞激烈的辩论,还是一言不发的沉默,抑或只言片语的点拨,都可能决定未来的走向。
*
李衡坐在宣政殿的偏殿,抬眼看向殿门。
刚刚的朝堂上,他注意到站在一侧执笔的那名女子,虽不言不语,却始终笔不停书,将大臣们激烈辩论的内容快速记下。
这般镇定沉稳,倒是少见。
然而,女子为官终究不合规矩。
他向来谨慎,未在朝堂上开口,想着稍后面见皇帝时再行直言。
晨光透过未曾完全闭合的殿门缝隙,映照出内部的檀木屏风和殿内忙碌的太监身影。
四周安静得只剩偶尔的鸟鸣声,唯有几步开外的几个小太监,正压低了嗓音说着什么。
“听说了吗?关掌记今儿进了含元殿,当了御前掌笔呢!”一个稍瘦的太监神秘兮兮地开口,带着几分夸张的语气。
一个微胖的太监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几乎要喊出声:“真的啊?御前掌笔可是正八品的官职,能在朝堂上听政,这可真是了不得!”
“真的?”另外一个稍胖的小太监差点惊呼出声,又立刻掩住嘴,压低嗓音问,“她怎么能当御前掌笔?那可是朝堂之地,怎么能轮得到女子?”
“你是没见识了吧!听说这关御笔可是魏尚宫挑的人,当初入司记司,就是魏尚宫亲自点了名。当初那御用菜园案……”瘦小太监说到一半,忽然顿住,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不远处端坐的李衡。
他连忙用手肘撞了撞同伴,小声说道:“别说了!瞎嚷嚷什么,小心被人听了去!”
“魏尚宫?”微胖太监低声重复了一句,露出一丝敬畏的神色,“这么说,这位关掌记背景不小?”
瘦太监神色一变,连忙伸手按住同伴的嘴:“慎言!慎言!这宫里哪有我们议论这些的份儿?”
他侧身偷瞄了一眼端坐在殿内的李衡,低声嘟囔:“再多嘴些,小心丢了命。”
三人慌忙退下,轻手轻脚地溜回殿后。
李衡瞥了眼远去的背影,眉头微蹙,见他微微闭目,将情绪掩藏在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