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67)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她缓缓起身,走向窗边,目光投向殿外繁花点点的景色,香烟愈发浓烈,弥散在空气中。

*

翌日清晨,贤妃宫殿。

贤妃虽身为后宫主位之一,但她的居不似后宫嫔妃住宿,殿内布置简朴,一把旧剑悬于正中之上,剑鞘虽已泛黄,却仍透着寒意,仿佛一把蓄势待发的利刃,而后边案几之上陈列着从边疆运回的战场物件,满是肃杀之气,一把长枪置于旁边倒是多了一份凌厉的英气。

朝英殿香炉中点燃的沉香味道浓厚,院中的梅花却并未遮掩这份与众不同的气息,反而将它衬托得更加醒目。

“传闻昨日皇上召见了你。”贤妃斜倚在榻上,随意地翻看手中的卷宗,语气不冷不热,“一个小小的掌记,竟也能被圣上亲自召见。可真是‘青云直上’,叫人羡慕啊。”

关宁站在殿中,朝贤妃行了一礼:“娘娘过誉了,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贤妃放下卷宗,目光从头到脚地将关宁打量了一番,似笑非笑:“你尽本分?皇上对你这般器重,莫非是打算让你当第二个何司记?”

贤妃的话虽轻,但其中的冷意却像一把无形的刀,直刺关宁而来。

关宁抬眼,目光清明而坦然:“臣怎敢与何司记相提并论?何司记才华横溢,正直无私,是女官们皆为敬佩的人。臣自知才能有限,但若能为宫中尽绵薄之力,便不负此生。”

贤妃闻言,嘴角的弧度微微僵了一瞬,却又迅速恢复:“少来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本宫只问你一句——你是真的忠心于皇上,还是另有图谋?”

关宁垂下眼,语调微沉:“臣不敢妄言忠心于皇上,也不敢妄言自己能有何作为。臣只是出身微末,四年前于宁州投奔至京中,亲眼见过百姓的疾苦,更见过一座座孤坟遍野、白骨无人收的惨状。”

关宁沉默片刻,抬眼望向那把旧剑,声音平稳却透着坚定:“臣不敢与娘娘相比,娘娘一家满门忠烈,令臣心生敬佩。但臣的家人,也是守护了一方百姓。娘娘若问臣忠于谁,臣只愿忠于百姓。”

贤妃的神色终于有了一丝动容。

“娘娘的兄族皆为国捐躯,令臣深感钦佩。臣的家人亦为了守护一方百姓,倒在了宁州的城墙之下。”关宁的声音低而坚定,“臣始终铭记,正是这些忠于家国的人,才让百姓得以安居。或许,臣的信念尚浅,但臣愿用一生去践行。”

贤妃的神色缓缓松动,目光转向屏风上的旧剑,低声道:“你说得不错,忠于百姓,是不易的路。”

“娘娘,百姓是江山的根基。臣见过百姓流离失所,见过无数忠臣死后无人问津。忠于明君是幸事,但若无明君,忠于百姓,亦是本分。”

贤妃听后缓缓起身,走到旧剑前,手指轻轻抚过剑鞘,语气中多了几分凌厉:“你可知你这番话要是传到了皇上耳中可就成了乱议圣上之罪!”

关宁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抬头坦然道:“臣忠于家国,也忠于内心,臣不觉得臣有何罪。”

贤妃挑了挑眉:“倒是胆大的一人。后宫中有很多会说话的人,但少有人像你这般。”

贤妃听到这里,缓缓起身,走向屏风下的旧剑,手指轻轻抚过剑鞘。

她微微侧过身,低声叹道:“你说得不错。但想做到两全,难如登天。希望你能记住今日所言。”

关宁低头行礼:“谨记娘娘教诲。”

贤妃看着她,叹了口气:“以后的路,不容易走。”

她重新坐回榻上,抬手示意关宁退下。

关宁告辞离去,走出贤妃宫殿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把旧剑。

那柄剑依然静静地挂在屏风上,犹如贤妃的气度与锋芒,虽隐藏于后宫,但始终散发着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待关宁离去后,她久久站在屏风前,目光落在那把剑上,久久未动,殿中的沉香愈发浓烈。

*

关宁从贤妃殿中出来,已是正午时分,日头高悬,阳光炙热,洒在宫道的青石板上泛起耀眼的光芒。

她抬头看了看天,低头理了理掌记制服的袖口,深吸一口气,朝自己的住处走去。

她既然被皇帝召见,就必然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可宫中的风波,远远未止。

还未等她歇息片刻,便有一名面生的宫人前来传话:“关掌记,延光殿有请。”

关宁心下一凛,面上却不显,延光殿召见?

这宫中风浪未平,接二连三的召见,显然不是寻常之事。

她平静应道:“请稍候。”随后略整衣冠,心中暗自揣测,却未显半分惶乱,随那宫人前去。

延光殿内,炉中香燃得正旺,袅袅白烟升腾而起,将屋内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氤氲之中。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