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64)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这两百年来,大康历经数代皇帝的治世风云,虽时有波折,但依旧能在礼乐和谐、农商繁荣中存续。

可现如今,皇帝感到自己肩头承载的,是比以往任何一位君主都要沉重的重担,改革与动荡之间,稍有不慎,便会毁了祖先辛苦打下的基业。

他缓缓起身,对着灵牌深深一拜。

第29章 两只狐狸(1)

正月渐深,新年的喜庆尚未散去,京城却已然沸腾。

南来北往的行人聚集长安城,朱雀大街川流不息,路人穿梭于街市小巷,添置年货的红火景象被无数背负行囊、神情各异的学子取而代之。

春闱将至,无数寒门学子背负全家的希冀,披星戴月奔赴京城。

他们中有少年才俊,年方十八,志在金榜题名;亦有年近四十的庶族中人,久经寒窗,誓不空手而归。

城南的寒庐寺,破旧的寺庙里挤满了赶考的寒门学子。

角落里,一个年轻人正在为同伴包扎手臂。

伤口简单粗糙,似是车马灾祸所致。

“长白兄,早就跟你说别跟那些马车抢路,咱们脚步慢些才能命长。”他语带埋怨,却不掩关切。

同伴抬头笑了笑:“子洲兄,若不是赶着进城,我哪会这么拼。”

“行了行了,先养着伤,你的书我都替你看着了。”被唤子洲的年轻人叹了口气,把同伴的手包好,转身拿起书卷,认真读了起来。

在长乐驿站,距离长安城最近的驿站,这个汇集了前往各地的各色人等,大康的各种口音在这里有幸都能听到。

一辆马车嘎吱停下,车夫的吆喝声伴随着浓重的北地腔调。

车门打开,一位少年扶着腰间的木箱走下,脚步因久坐而有些踉跄。

他抬起头,远处就是京城的高墙。

此刻,他都着这么远的距离,似乎都能听到那座高墙之内的喧嚣。

“终于到了。”他轻声说道,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袄,扭头对车夫点头致谢。

这少年姓李,名长风,是北地乡间一位老儒生的弟子。

从家乡到京城,他走了整整两个月,沿途住的是破庙、吃的是干粮。

木箱中却是磨损的书卷和家中典当得来的十两银子,这便是他全部的家当。

一旁的茶摊传来几声谈笑,他的目光被吸引过去,摊边坐着几位学子,衣着光鲜,正交谈着本次春闱的考题可能。

“听说这次主考是礼部侍郎梁大人,他一向喜欢问经世之题。”

“经世之题好啊,才能看出真功夫!”

李长风犹豫片刻,最终没有靠近,只是垂下眼帘,低声念了句:“功夫不在题目上。”随后转身走入人群,他要先找到落脚的地方。

城东的一处宅院内,已是一片灯火辉煌。

宅邸的大门上悬挂着“李”字牌匾,庭院里,几位穿着锦袍的公子哥正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这次春闱家里早给我备好了推荐信。”一位眉目俊朗的年轻人笑着说道,语气中透着几分漫不经心,“父亲还说,考场上尽量表现别太出格。”

“永泽兄,不必谦虚,像你这样的才俊,何愁不中?”另一人附和道,言语间尽是恭维。

侍从端来茶盏,几位公子哥谈笑更甚,全然没有春闱在即的紧张气氛。

屋外墙角处,几个家丁正在寒风中忙碌,将一箱箱笔墨书卷搬进书房。

偶尔有人停下喘息,低声说道:“这是读书人?也不过是家底厚罢了。”

这场春闱是属于全大康的,却不全属于大康的。

*

“寒门学子只占两成不到……”皇帝声音低沉,目光投向窗外的苍穹。

他并非不知世家对科举的渗透,更清楚现行科举制度如何将寒门子弟的出路牢牢扼住。

他从身旁的书案取来一卷文稿,那是年后他亲手拟定的春闱安排,光禄大夫协同礼部侍郎主持,御史台全程监察,司宫台负责监督细节。

“将军配相,钩援相制,这一步棋,不能落空。”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沉重的深思。

这份奏折内容看似寻常,却在朝堂掀起了不小波澜。

御史台和司宫台的介入,让世家看清了皇帝的态度,他并不打算放任他们为所欲为。

初春的夜晚,皇帝独坐宣政殿,批阅奏折。

烛火微摇,他合上卷宗,望向窗外那轮冰冷的月光。

他知春闱对寒门学子意味着什么。

但他更知,世家早就在大康的根基上寄生,科举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大康建立在战火硝烟之中,以铁血之治扫平乱世,又以仁政广开新章。

推行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倡导一夫一妻,短短数十年间,便将大康从残破战乱中拉回人间天堂。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