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63)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关掌记倒是会挑茶,简朴中自有几分精致。”赵怀书微笑着开口,语气平和而真诚。

关宁却似没听出这句赞许,反倒是眉梢微挑,调侃道:“赵大人这是夸我节省,还是说我寒酸?”

赵怀书一时哑然失笑,摇了摇头:“你倒会揣摩话中深意。掌记今日不过值守,却仍留在宫中,是有事未完?”

关宁抿唇笑道:“宫外并无多少亲友,去处不多,倒不如留在这里清静,整理些未了的账册。”

她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赵怀书微微一怔,他低头看着杯中浮动的茶叶,忽然开口:“宫中这样的人不少吧?新年将至,却连一个可以去的人都没有。”

关宁侧头看了他一眼,没有答话,只是低声道:“赵大人何必感慨?有些时候,不问过去,也不望将来,便能活得自在。”

她转身从桌上取来一个小食盒,推到赵怀书面前:“这是我昨夜熬的羹汤,虽比不上外头的山珍海味,却胜在热乎,大人不嫌弃的话,便尝尝?”

赵怀书点了点头,接过小碗。

他轻轻舀了一勺送入口中,舌尖触到那绵软的温热,似乎连身上积存的寒意都散尽了。他低声道:“很不错。”

关宁故作得意地扬了扬眉梢:“掌印可莫说些假话。”

赵怀书放下碗,抬眼望着她,眼神含笑,接受了她的调侃,语气温和缓缓开口道:“人活于世,浮沉无常,倒不在乎吃穿。”

关宁笑意微敛,低头默了片刻。过了许久,她忽然抬头,目光坦然地看着赵怀书:“掌印虽未言明,但我总觉得,您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失而复得。”

赵怀书神色微动,沉默了片刻,点点头,低声道:“失得多了,便学会不再奢求。”

关宁目光一闪,轻声叹道:“也许不奢求,便能心安吧。”

这话说得轻飘飘,却仿佛一声叹息,让赵怀书不禁偏头看向她。

她低头收拾碗筷,神色平静,仿佛刚才那一席话不过随口而出。

这话听来随意,却透着几分沉重的意味。赵怀书沉默片刻,抬头看向她,目光里多了些复杂的情绪。

他放下茶盏,忽然道:“宫里宫外皆是热闹,但到了这永巷令,却安静得很。掌记可曾觉得寂寥?”

关宁轻轻一笑:“人心寂寥,方觉天地空旷。”

赵怀书目光微动,似要说些什么,却最终只化为一声低叹,随意问了一句:“掌记打算新年第一日做些什么?”

关宁想了想,笑着答道:“把账册清点完,去拜见女官,再想办法讨些甜羹吃,给自己讨个好兆头。”

赵怀书闻言,竟难得地笑出了声:“甜羹倒好说,改日送你些便是。”

日头西落,他离开永巷时,关宁站在门口目送,目光追随着他离去的背影,面上神情却无波澜。

她垂眸沉思,随即转身关上了门,将屋外的寒风隔绝在外。

窗外,寒风夹着几声鸟鸣,送来一片梅花的暗香。

*

正月初三,寒意未退,清晨的京城笼罩在淡淡的雾霭中。

晨钟回荡,清脆悠长,将京城沉寂的冬晨敲醒。冷风卷起檐角的铜铃,发出细微的叮咚声。皇帝一袭玄色祭服,缀金纹缎覆于肩背,头戴冕旒,步履从容,却透着几分沉重,缓步走上通往太庙的石阶。

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冷峻,仿佛这座江山的重量压在他一人肩上。他身后随行的太监与侍卫,俱是垂首低眉,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只随他一同走入这座供奉历代皇室的神圣之地。

太庙的钟声沉沉回响,震荡天际,宣告祭祖仪式即将开始。

四方安静无声,唯有风卷过,掠起缎幔与香炉轻轻碰撞的清响。

庙内香烟袅袅,供桌上摆放着历代君王的灵牌。皇帝抬头望向供奉大康历代君主的灵牌,神色如沉水般幽深。

那些牌位自下而上,牌位依次排列,最顶端并列两块灵位,一左一右。左侧写着“开国女皇谷满堂之灵”,右侧则是“开国皇帝曲清羡之灵”。

皇帝的目光落在这两块灵牌上,神情渐渐柔和,却夹杂着些许难以察觉的悲凉。

两百多年前,大明末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天下烽火连天。天下战乱四起,义军四方并立,却难得一位真英雄。那是一个乱世,亦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曲清羡与谷满堂原是天南地北之人,却在乱世之中相遇,成为改变历史的双星。

“大康开国,何其盛矣。”皇帝低声自语,喟叹中带着深沉敬意。

然而,再辉煌的开端,也总有难以言说的悲凉。

皇帝的思绪回到眼前,他看着谷满堂的灵牌,目光复杂。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