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官手札(61)

作者:拜笑 阅读记录

那是天子脚下,冰封寒彻的七日。

丹陛之下,大雪漫天,风雪中伫立的身影像一座冰雕,无声地承受着漫天的冷冽。

他的双膝深陷雪中,身上的朝服早已湿透,凝结成一层薄冰,每一丝呼吸都带着鲜红的血迹。

当时,赵怀书就被关押在大理寺的冷牢中,唯有一道小窗,让他能窥见外头飘落的飞雪。

他在寒夜中听着远处钟声,一下一下,敲得人心底发颤。

后来听到牢卒的窃窃私语,他才知道,恩师跪在宫门外,跪了整整七日。

宫墙之内,多少人对他的执着冷笑。即便如此,太傅仍然不肯起身。

有人劝他:“太傅,这赵家已是案定之事,何必劳心费神,自毁名节?”

他只回了一句:“名节何足道?若我再沉默,他人何以抬头?!”

到了第七天,太傅已连跪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满头的白发披散,眼眶深陷,声如游丝地向走来的内侍恳求:“求陛下开恩,只留赵怀书一命……就一命……”

这一跪,换得了赵怀书的苟活,却也耗尽了太傅的大半精力。

从那以后,他的背更弯了,身体愈发衰弱,却始终未言半句后悔。

他想起牢门打开的那一刻,太傅披着一身雪霜走进来,那苍老的面容上竟带着一丝虚弱的笑意。

“显允。”当时太傅用几乎嘶哑的声音说道,满怀愧疚,“从今以后,你的人生不再属于你自己。”

赵怀书回想至此,鼻尖一酸,喉头微微一哽,想到那瘦削的身影,在雪地中显得格外单薄,却挺直如松柏,仿佛能承受世间一切风雪。

黑夜寂静,他低低唤了一声:“老师……”

第28章 皇帝的思考(6)

正是腊月二十九,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年节的喧腾里。大雪连日未融,将朱红色的宫门映得越发肃穆威严,而雪地里的孩童却早已踩出片片欢快的脚印,路边的小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街头巷尾挂满了红灯笼与春联,远处的鼓楼传来阵阵敲击声,仿佛在为新年的到来擂响战鼓。

雪落如絮,京城覆上了一层柔白的银装。宫内宫外,一片喜庆祥和之景。街巷间张灯结彩,红绸高悬,孩童们穿梭嬉闹,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如玉珠落盘。这样的盛景,将人心底的寒意驱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年味儿。

皇城之内,红墙金瓦被白雪衬得流光溢彩,玉砌的台阶下,忙碌的宫人们提着红绸和彩帛,穿梭不息,为晚上的群臣宴会做着最后的准备。这场每年一度的除夕宴,不仅是朝臣齐聚的庆贺场,更是皇权威仪的象征。

到了傍晚时分,宫灯燃起,红烛摇曳,琉璃玉石的光芒将麟德殿映得如梦似幻。群臣宴会,桌案错落有致,玉盘珍馐摆放整齐。高高的御座后是绣满瑞兽图案的帷幕,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序而坐,席间的谈笑声隐隐交织,乐舞在侧,歌声婉转悠扬。太监们端着银盘穿梭在席间,侍候得无比小心,生怕一个不慎坏了这一年中最重要的盛会。

晚宴已然准备妥当,百官齐聚于麟德殿,与皇帝共度佳节。皇帝端坐在高位,宽袖轻拂,言语间带着几分节庆的喜悦,却丝毫不掩帝王气度。这一年,皇帝的目光比往年多了几分深邃。

改革初见端倪,朝中风向渐变。

宴席间,侍臣捧上新酿的春花梨,色泽清冽,酒香弥漫,直沁人心脾。皇帝举杯,对满堂文武说道:“今岁风调雨顺,诸卿尽心辅佐,朕心甚慰。”

满堂群臣纷纷起身回敬,场面一时热烈。宴席渐渐推向高潮时,皇帝终于到来。

他身着金线织就的龙袍,步履稳健地踏上御座,眉眼间威仪尽显。

他举起酒盏,目光缓缓扫过群臣,笑道:“朕深感上天庇佑,亦感诸卿辅佐之功。此夜,便是我等同庆,共迎新年之时。明年更需上下齐心,共谋大康繁盛。”

众臣纷纷起身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微微颔首,示意众人坐下。席间的气氛越发热烈,乐声中更添了几分欢快。

皇宫深处,同样热闹非凡。后宫的庭院中,宫女们早已忙碌起来,将屋檐廊柱装点得焕然一新,红灯高挂,彩绸摇曳。虽然每日为各位主子忙碌,但到了除夕,宫中依旧会给予他们片刻的轻松。不当值的宫人们聚在一起,煮了简单却暖胃的汤食,还带着小心思包了几枚寓意吉祥的饺子。

关宁站在窗边,目光掠过远处点点星光般的红灯笼火。眺望着远处张灯结彩,听着耳畔隐隐传来的丝竹声,心中浮起几分感慨。

她已入宫近半年,却仍然不太适应这片奢华却处处暗藏锋芒的地方。尤其是这节庆的日子,看似祥和的表面下,往往掩盖着无数双窥探的目光和暗中的较量。

上一篇: 回春药铺 下一篇: 千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