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试探性地道:“若是贵妃的手笔,应不会如此妥帖……这份名单,倒像是陛下亲自过目后的结果。”
赵怀书抬眼看向她,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既然如此,陛下又为何选择让六局独立?”关宁犹豫着问道,“这会削弱中宫的权威,但也等于让后宫的权力变得更为分散,不是更难以掌控吗?”
赵怀书未直接回答,而是以一贯平静的语气道:“天家之事,不必多问。只需记住一点,任何一场风波之中,谁最得意,往往谁最危险。”
关宁低下头,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是。”
日头渐高,内廷各处逐渐忙碌起来。
关宁回去后,将刚刚听到的所有信息细细整理了一遍。
贵妃得势,皇后失权,表面看似分明的胜负背后,却是更加复杂的局势,这场局的真正意图,绝不止步于后宫权力的再分配。
不久,司察司传来召集命令。
关宁快步赶往司察司正厅,却意外看到不仅仅是六局的人,还有几名来自六局的新任女官也被召来。
赵怀书站在正厅中央,他扫了一眼众人,冷声道:“陛下的旨意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所有与六局相关的事务,以后都汇总提交至司察司。”
关宁微微抬眼,见赵怀书的神色如常,她心中忽然明白,六局独立不过是一场表象,皇帝的真正目的,是用这场风波进一步确立司察司在内廷的权威,所以此局此解便是最好的解。
*
深夜,宣政殿中依旧灯火通明。
赵怀书向皇帝奏报六局事务时,皇帝并未抬头,只是在奏章上批阅了片刻,轻轻开口道:“你觉得,这次的后宫局势变动,影响会持续多久?”
赵怀书低声答道:“贵妃得势后,短期内或会恃宠行事。但六局事务纷繁复杂,长久来看,她能影响的范围并不大。”
“才刚刚开始。”
他抬手盖上奏章,目光幽深,“给陆于归个口信,明日朝会上,推行新法的事宜,提上议程。”
赵怀书心头微微一震,但面上如常,俯首应道:“奴婢遵旨。”
一场持续月余的风波落幕,另一场风暴已然酝酿。
第13章 永巷令的小学堂(1)
殿前金砖光可鉴人,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垂手肃立,目光交错,明明正值炎夏,早朝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沉闷气息,隐隐透出波澜。
都水使率先出列,恭敬禀道:“启奏陛下,前日南方水患,灾民流离失所。臣请旨拨款赈灾,以安百姓。”
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威严的目光掠过群臣,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南方水患已派遣工部官员前去。赈灾之事,政事堂拟个方案。”
话音未落,一道低沉而浑厚的声音从百官中传出:“陛下,臣有本奏。”
群臣抬眸望去,出列之人正是右相徐勉。他身着深紫色朝服,眉目端正,眼中透着沉稳:“陛下,臣近日听闻民间闲语,国本未定,恐生枝节。储君之事关乎江山社稷,臣斗胆恳请陛下早定储君,以安民心。”
朝堂顿时一片死寂。
皇帝直视徐勉,声音缓缓开口:“国本未定确实是朕的事,徐卿以为,该立何人?”
徐勉垂首答道:“臣不敢妄言,但陛下膝下皇子有四,皇长子仁厚聪慧,才德兼备,实乃储君不二之选。”
此话一出,朝堂百官的脸上多了一分异样神色。
就在气氛凝滞之时,工部尚书李博缓缓出列。
他身形消瘦,面容沉稳,低头拱手道:“陛下,徐大人所言未免急切。陛下正值盛年,何来国本未稳之忧?储君之事尚可从长计议,断不可仓促决断。”
李博暗暗的骂了句徐勉,他这个时候将皇长子推上立储风波,无疑是将皇后、将皇长子、将他李家推上刀尖上。
朝堂众说纷纭。
皇帝沉默,缓缓开口:“徐卿、李卿,朕知道你们为朝廷鞠躬尽瘁,现大康内忧外患啊。关于立储之事,等过了这些日子再行商议。”
“慧王、良王在鸿胪寺、宗正寺历练许些年了吧,该为百姓做些实事了,现在南方赈灾和边境粮草事宜就交与你们。”
慧王乃大皇子,中宫嫡出,背靠左相;良王乃二皇子,生母贵妃,背靠右相。
徐勉和李衡对视一眼,明白了这是皇帝的退让,三年前的三城惨案,赵氏满门抄斩,让皇帝对世家不敢太大动作。
两位皇子心中有各自的较量,双双领旨谢恩。
*
关宁从司记司的值房内走出,脑中还在想着几日前的调令,她升官了,掌记职位虽只是八品,但确确实实已是官身。
她不过入宫三月又半,一无家族依靠,二无后宫依靠,这升职来得确实是快,她万万不敢犯错,行为处事越发的小心,每日处理大量的文书和记录,常常忙到夜深人静才能回到永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