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着痕迹地瞥了她一眼,随口问道:“后天出发,太医院那边的药材、器具,准备得如何了?”
关宁不紧不慢地道:“臣亲自督办过了,药材按需配齐,军用药箱也已备好,太医院那边将连夜整需,务求明日午时前装箱封印。”
她微顿一下,接着补充:“百姓都说,陛下爱民如子,若不是陛下,此事怕早被层层耽搁。”
皇帝抬眼看她。
这话说得不疾不徐,听着像是在夸医者,却句句落在皇帝身上。
皇帝将笔轻轻搁下,语气平静:“你觉得朕可能用她?”
关宁一怔,随即睫毛微垂,声音清淡:“臣愚钝,陛下说的……是何人?”
皇帝盯着她良久,唇边忽然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贤妃,想替父出征。”
关宁的睫毛轻轻一颤,但神情并无明显波澜,依旧从容道:“莫将军一生戎马,忠勇无双;贤妃出自将门,自幼受训,若她真能临军稳阵,倒也未必不能胜任。”
她语气极其自然,没有半分刻意恳求,却在每个字里都将“贤妃能战”的认同抛入皇帝耳中。
皇帝负手踱至窗前,手指轻轻摩挲着窗棂,像是在沉思,又像在揣摩她话里意味。
“你说得好。”他忽地轻声笑了,眸中似有赞许。
“陛下英明。”关宁微笑低头。
皇帝转过身,缓步走近她,语气忽地轻了些:“你刚才……早知她在里面吧?”
关宁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但依旧垂目应道:“臣不敢妄言。”
“你说,若朕真让她披甲上阵,朝中会有多少人反对?”
“怕是……不少。”关宁答。
“那你为何还替她说话?”
“臣不曾替她说话。”她语气温和,“只是信任陛下的决断。”
皇帝低低一笑。
“你们啊,一个逼朕下旨,一个绕着弯子夸朕——”
关宁不语,只静静一礼。
良久,皇帝摆了摆手,淡淡道:“去吧,吩咐太医院,药再多备一些。”
“臣遵旨。”
她退下时,身影从殿中烛火中隐入天光之下。
皇帝站在灯影中,看着她的背影慢慢远去,眼底的笑意也随之一点点敛去,只余下一片深不可测的沉默。
窗外春风又起,卷过宫墙,似吹醒了某个迟疑不决的念头。
一日后,宣政殿下诏——
以镇国将军独女贤妃莫云华摄镇军副卫,督剑南诸军,赐虎符,三月二十五启程,率三万援军驰往安南。
大康朝,自建国之后,第二位女将出征。
风起南境,旌旗待发。
第88章 左相与右相(6)
封旨甫出,朝堂震动。
消息像燃火之风,穿堂越殿,流传内外。
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皆为之失声,坊间亦议论纷纷。
大康已有百余年未有女子披甲统军者,且不论她早已嫁作人妇,已有丈夫和子女。
更何况,莫云华嫁的还是皇上,她还是后宫嫔妃,按例应不得踏出深宫一步。
可圣旨已下,笔迹犹新,金玺犹热。
宣诏之日,朝中百官尽数到齐。
日头尚未升起,金阶之上却已春意翻滚,一道道身影袍袖猎猎,暗潮涌动。
“封莫贤妃为摄镇军副卫,领剑南诸军事。”
御案之后,天子之声铿锵传出,仿若雷霆落地,一字一句落下,百官皆变色。
顷刻之间,金殿之上,喧然炸裂。
“陛下!不可!”
“女子为将,何曾有之!万一军中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奏折翻飞如雪,跪地请命之声此起彼伏。
有人痛心疾首,有人掩袖冷笑,更多人则在默默观望。
文武百官之中,最先发难的不是老谋深算的李衡,而是一向浑水摸鱼的徐勉。
“陛下,”徐勉出列,沉声道:“虽说莫家世代为将,功勋卓著,但莫云华是内宫之妃,非是军伍之人。让她统兵,臣恐边疆大事,恐生祸端。”
武将一列一人闻言,冷笑一声,不甘示弱:“右相此言未免太过保守。若论军功门第,莫云华出身将门,幼年即习兵法,骑射皆通,何尝不是我大康奇才?”
“那她也是后宫嫔妃!”徐勉喝道,“她代表的是后宫,是皇家,是陛下之颜面!若战场有失,我大康该情何以堪!”
“徐大人口口声声若战场有失?难道让莫太尉拖着病躯体七十高龄前往疆场就能保全陛下颜面?”他反唇相讥,“左右不过一个借口罢了,说到底,是你们容不下女子参政罢了!”
殿中哗然,有人低声附和,有人却脸色凝重不语。
文臣大多持保守立场,担心朝纲礼制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