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富庶之地吴州最大的富商沈氏在京中产业无数,经营绸缎行、瓷器行、茶行、胭脂水粉等产业。
常有沈家族人往来吴州和京城两地,这群人进京没有引起丝毫关注。
布庄后院奢华的客房里,沈家天字辈嫡房长孙沈天放刚刚安顿好,便招来随行谋士、贴身侍卫及布庄掌柜,着令他们详细打听京城近来所发生的事情,尤其吩咐贴身侍卫重点打探原户部尚书刘启林的消息。
几日前,吴州沈家收到一封密函,密函里面只有一句话:沈家十一年前丢失传家宝一事乃原吴州知府刘启林所为。
沈府管事看信后大惊失色,连忙将密函交与沈氏族长。
此事在沈府引起轩然大波,族长召集族人闭门密议,一番回忆分析下来,多数人竟然觉得此密函所言极有道理。
当年沈家丢失夜明珠后,刘启林比谁都上心,义愤填膺上门要为沈家主持公道,缉拿盗贼诡面神偷严琛。
如今想来,刘启林未免太过热心了些。
且那严琛行事向来都是针对贪官污吏、欺善怕恶的不良之辈,沈家在吴州甚至各商行布及之地多有善举,家族并无纨绔恶霸之类屑小之辈,为何会引来严琛的觊觎?
第136章 贼喊捉贼
沈家出钱出力将严琛诱杀后,那夜明珠却杳无踪迹,着实让沈家上下如吞了个苍蝇一般难受。
更让沈家不安的是,自从失去夜明珠后,沈家气运似乎也被人窃走。
十几年来,虽然家族生意依旧红火,却似是少了一份生机,再也难以拓展规模。
长此以往,沈家恐要迎来衰败之象。
哪想到十几年后忽然得了这么大个惊天消息,沈家上下无不愤慨羞惭,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吵着要上京去与那刘启林理论,誓要讨回沈家传家之宝。
沈家族长让大家稍安勿躁:“这封密函此时莫名递了过来,消息是否真实无从验证,万勿操之过急。近一年来,京中局势颇为蹊跷,那刘启林也被罢了官职,难免有人借势利用我沈家落井下石。”
十几年前的事情现已无从查证,除了死去的严琛,怕是没人确切知道沈家夜明珠究竟落入谁人之手,此事自是莽撞不得。
眼下要紧的是设法查证此事真伪。
若当年的事情真是刘启林所为,沈家也不便明目张胆地去讨要。
刘启林如今虽被罢了官,皇上却仍看重,且与承恩侯府关系颇深,不定哪一日便东山再起了。
自古都说民不与官斗,此事只可私下探访。夜明珠若还在刘启林手中,沈家或许可将当年的事情作为把柄,再以重金从他手中收回夜明珠。
此人贪财重利,定不会只想着安稳做个户部尚书,或许能以财帛打动他。
沈家族人听完族长一番话,皆冷静下来,纷纷赞同族长所言,只要能收回传家之宝夜明珠,沈家并不在乎付出更多金钱为代价。
一番商议后,沈家派出天字辈最出色的子弟沈天放秘密带人来了京城。
沈家富甲天下,底蕴深厚,百十年来的传承绝不仅在行商一道,族中自有优秀弟子在家族倾力培养下入仕从军。
不求入阁进爵,但求为政一方或入京为官,关键时刻反哺家族。
现任太学司业的沈成育便是沈家族长的堂侄,为沈家眼下为官最高的一人。
沈天放安排好一应事宜,便亲自前往太学拜见族叔沈成育。
沈成育在京中为官多年,能胜任太学司业一职自有其真才实学。
近一年来京中扑朔迷离的时局确实令他十分迷茫。
自承恩侯遇刺一案起,已经有三位二品大员被罢职,且此事似是牵连越来越广,甚至连已故多年的程德芳都再次被翻了出来,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人真正的目的。
得知家族传家宝被人密告是刘启林所盗,沈成育暗叹口气道:“十几年前那事发生后我就曾说过,刘启林此人靠不住。
这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当年我只以为他要以此谋求政绩,没想到后面还有这等乌糟事。
“族中现在一心想求证这封密函的真假,可想过此信是何人寄出的?若当真查证属实,家族要如何面对十几年前的事情?
“别忘了当年那诡面神偷严琛因何而死的,请那么多江湖人,花了那么多银两,世人都知道全部出自我沈家之手,若是真的查实当年沈家冤枉了严琛,并将其杀害,我沈家怕是要遭世人唾弃了。”
沈天放面现尴尬之色:“那严琛已死去多年,这事也无法补救了。族老们都觉得当务之急是不惜代价找回夜明珠。”
沈成育哂笑:“天真了不是?此事的处置怎能与十几年的事情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