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夫人拍了拍沈老夫人的手背:“别伤心了,明儿你就见到了,这丫头啊,招人疼。”
“怀秀啊,我还有一件事总在心里头惦记着,你说当年被拐走的孩子,能不能还在世上?”沈老夫人说。
崔老夫人实在不忍心让老姐妹伤情,沈家本应该有两位小姐,良缘之后还有个女儿,只是那个女儿才一岁多就被拐走了,哪怕沈家人脉广阔,也一直都没有消息,在崔老夫人看来,多半是不在了。
沈老夫人低头拭泪:“都说我是好命人,可谁知道这心里头的苦啊,两个女儿一个死的不明不白,一个下落不明,我啊,命中无女啊。”
“别胡思乱想,要我说啊,这么多年虽然没找到二姑娘,未必是坏事,有时候没有消息反而是好事儿。”崔老夫人安慰着沈老夫人。
晏姝并不知道外祖母就在京城,更不知道这粮种的买卖并不是崔老夫人的,而是沈老夫人有意要帮晏姝一把,这事儿说起来话长,还得从陈嬷嬷的一封家书说起,陈嬷嬷让人往沈家送了信后,沈老夫人知道晏姝在京中的所作所为和处境,这才亲自走这一趟。
初四这日,晏姝早早的收拾妥当,带着杏花和梨花出门,马车里是为崔老夫人准备的礼物,粮种自己手里也有,可那些粮种只是自给自足,如果这买卖足够大,自己便可以把消息递到郑皇后那边,若没有个好由头,自己也没办法见到皇郑皇后。
永安侯府的小厮见到武元侯府的马车,赶紧开了大门。
腿脚快的往后院送信儿。
崔老夫人得了消息便迎了出来,晏姝刚下马车没一会儿,崔老夫人就到门口了,老人家满脸堆笑:“姝儿可真真准时,快进来。”
“给您请安了。”晏姝过来行礼。
崔老夫人热络的拉着她的手往后院去,杏花和梨花拿着礼物,永安侯府的小厮引着马车夫往后面去安置。
进了暖阁,晏姝见坐塌上的老人家正望着自己,她不认得沈老夫人,上一世几次想要见面都没成,晏姝后来心也就凉了,听说外祖母过世,她去奔丧都被阻在渭水北岸了,沈家人不想见晏家人。
上一世的种种让晏姝重生以来,就没有一丁点儿心思往外祖家那边奔。
“您老今天有客啊。”晏姝笑着对崔老夫人说:“若今日不方便,明日再来也是可以的。”
崔老夫人拉着晏姝坐下:“有什么不合适的?这是我的老姐妹,咱们谈咱们的正经事,不碍事的。”
晏姝冲着沈老夫人微微颔首算打招呼了。
沈老夫人没说话,只是不露痕迹的端详了晏姝几眼,说心里话,若论容貌,晏姝是不及自己女儿的,但胜在气度不错,年纪不大,一双眼睛却透着沉稳,怪不得能搬倒了长公主好几次,若是女儿活着,必定也会喜爱这么聪慧伶俐,还会为人处世的孩子吧。
沈家可以说是富甲一方,虽不沾贵,但富是绝对首屈一指的,至少在江南,提到沈家就没有不敬佩的,提到这位沈老夫人就没有不羡慕的,三子皆成财,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三个儿子在赚钱的本事上,远超祖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兄弟还非常和气,妯娌们关系极好,一家子人不因富而骄纵晚辈,可以说是世间少有的道商。
何为道商,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这样的商贾是秉天地之意出现在人间的,他们豪富但宽厚仁义,心中有苍生,并且家教极好,代代相传下来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人品和善心,与之相比,有的商贾也有人品和善心,少了心怀苍生,这样的商贾是儒商,其他的,为奸商,唯利是图之辈。
可就算是如此沈家,沈老夫人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她除了三子之外,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沈良缘,嫁给晏景之后,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还有一个小女儿,一岁的时候突然就丢了,沈家这些年从未曾放弃过,可也音讯全无。
因为两个女儿都没了,沈老夫人对晏姝的感情就有些复杂,毕竟这是自己女儿的女儿啊。
“哎哟哟,这是云皂嘛。”崔老夫人的声音打断了沈老夫人的思绪,她抬眸看过去,见崔老夫人手里捧着一朵莲花儿模样,如羊脂玉般好看。
晏姝笑了:“是啊,我也是赶巧认得会制云皂的沈夫人,她在咱们食府对面开了家铺面,给您送礼啊,得是个稀罕物才能表达我的心意呢。”
“瞅瞅这孩子乖巧的,真是可心。”崔老夫人意有所指的说了句,话锋一转:“咱们说说粮种的事吧。”
晏姝本意是崔老夫人有客在,主要是自己还不认得,这粮种的事不说也罢,可没等她开口,崔老夫人就提到了这一茬,想了想说:“老夫人,咱们这买卖不如改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