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长媳(191)

作者: 堰桥 阅读记录

“不吃了!回家!”

“阿爹,说话不算数!”

“那你说话算数吗?出来的时候,商量好的,不许哭闹。你的勇敢呢?你的自信呢?跑哪儿去了?”

“我还小!”转头小丫头跑到李太医那里问道:“李爷爷,你说我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很乖,我就是怕一点点疼,对不对?孩子都是怕疼的是不是?”

李太医看看常远,又看看小丫头,这不芙儿也跑过去了问:“李爷爷,我和妹妹都很勇敢对不对?”四十五度仰望,萌萌哒的小眼神,让李太医做出了敢冒欺君之罪的决定说:“两位殿下都很勇敢!很乖!”

常远看着两个小混球说:“走吧!带你们去吃东西!”

两个丫头蹦跶了起来,走了没两步,小芙儿抱住了常远的腿道:“阿爹,抱!”常远没法子只能捞她起来。

我揉了揉蕴哥儿的头发,蕴儿牵着蓉儿的手说:“妹妹,咱们走!”

虽然一家子示范整个过程状况百出,但是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起到了带头作用,三天后孩子接种的地方起了水疱,我带着他们去李太医那里。

“李爷爷,很疼!有泡泡!”小芙儿对着李太医说道。

“小殿下的手伸出来!”李太医看了之后说:“这样就是好的,殿下接种成功了。大家来看,这就是牛痘接种后,不适症状。而方才你们也知道的接种人痘之后总要发几天烧,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牛痘的道理。”

自从我们家的孩子开始接种之后,每天四个城门口都会有上千人排队接种,当时一起去山东的每个大夫接到了一份聘任书,他们成为了自己当地或者邻近县的天花防疫站的站长。

李太医的接种方法通过驿站,一级一级往下传,而因为牛痘接种方法,李太医被成为神医,他私下跟我说:“若非娘娘的提点,微臣是发现不了牛痘的。微臣实在不敢居功。”

“李太医不要这么说,其一在人痘这块上,你已经有了方法,即便没有牛痘,人痘其实也能防疫。其二,你说过有人吃牛虱,就证明有人联想过这件事情。所以发现这个事情,是偶然的。其三,你用了一年多的实践,上千份的资料整理,来判定牛痘接种的效果。这几样结合起来,你在这件事情里居功至伟。陛下给你这个赞誉没有什么不妥。”

“娘娘,臣想趁着各地都在接种牛痘,带人一起走访一下,您看呢?”

“好!李太医,我之前跟您说的,你路上考虑一下,等你回来,咱们开始组建医学院和专门诊疗和研究的医院。”我没想到,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太医,在收到了他认为名不副实的名誉之后,他把自己下半辈子的心血几乎全部放在了防疫上。

他靠着自己的双腿走了大半个大民,带了无数当地的大夫,我让人给他送眼镜去的时候,想到了显微镜对医学的作用,让自己的玻璃工坊,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制成了第一个显微镜。

“娘娘!我以前一直在想所谓的蛊虫是不是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虫子。原来真的有!真的有!”看着他兴奋如孩童的表情,谁能想到一个在太医院混迹了半生的老医生会回归到如此纯粹的初心。有了这样的医学院创始人,我相信走向科学之路不远了。

这件事情却引起了小白大夫的不满,他亲自跑了京城来见我道:“娘娘,为什么不让我来建立医学院?”

“从我看来,医学院需要立身为本,你这些年精力在药堂上,再说了,你建立的医学院,在旁人看来就不那么纯粹了,有一种为了卖药而建医学院的感觉。叫你完全放弃药堂,你如今肯吗?”我问他,“李太医是医学泰斗,他的号召力要强过你很多,况且未来如果你能将他们研发的药物进行批量化的提纯生产,也是造福世人的。到时候延寿堂如果能够传承几百年,还有人会不记得你吗?找李太医去,就天花疫苗,现在还需要当地收集,当地制作,想想怎么改良,从你的药堂里走,能够控制精准的量和效果,而不是现在靠医生个人的把握。”我看着小白大夫的沉思,对他说道:“为了尊重你个人的意愿,我给你两个机会,一个放弃延寿堂,去南方创立一个医学院,与李太医的北方医学院进行竞争。另外一个好好经营延寿堂,与医学院合作,将他们研究出来的药物惠及大众的药堂。”

小白大夫还是有气性的,他决定出走延寿堂,他说他本来只想做好一个大夫,而不是一个药商。如今又这个机会,他情愿去建一个医学院,有竞争才有更好的发展。我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个决定,让未来南北两个医学院成就了两种流派。

第149章

前世今生都驻守过北地的常远, 关外那个民族是他的心腹大患,六年的秣兵厉马, 一朝开拔。他如火如荼地去打仗, 对于在家的人来说该吃吃,该喝的喝。

蕴哥儿十四岁了,已经成半大的小伙子。今年参加几大书院的联合考试, 他考地极好。但是最后却选了今年新进入联考范围的承德书院。

他的这个书院, 我很有意见。明州在南方,南方有薛山长的麓山, 规模大思想新,多好啊?明州这个地方靠着海,虽然经济上发展地不错,但是因为海陵和泉州对它的夹击, 所以如今比较平淡。今年将承德放进来是因为明州的地理位置上来说需要发展, 所以需要有一个大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但是我儿子进去读,似乎?

孩子给我看了一篇那个书院山长写的文章,我通篇看下来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思潮,他有我在,难道我还不能好好教他,要他去学人家初期的那种思想?

我将忧虑传递给了常远, 常远的回信却是全力支持孩子,他相信我们的孩子能给予这些刚开始的思想家以帮助。

所以我带着孩子们送他们的哥哥出来上学, 顺带旅游,要介绍一下, 手里这个三岁的小屁孩是常蕤,前两年生的。

从京城一路玩到扬州,去了趟海陵,留下的雯雯和花儿两个孩子如今已经长大,嫁人,小铺子如今已经成了大铺子,我们的那个园子,如今也成了书院,我难免想要戳一戳蕴哥儿的心,偏生他对我说:“阿娘,你和阿爹跟我说的还少吗?麓山也好,京城的书院也行,都是你们俩引导下的书院。他们多多少少跟我一样,都是你们的孩子,带着你们的想法。我想去看看别人的孩子,即便他们没有你们的孩子那么好。”

听到这一番言语,我这个老母亲心里一个激动道:“儿子,你长大了!阿娘放心了!”

承德书院在明州的一座山脚下,往东二十里地就是□□大和尚东渡出海的地方。这里能野生地出来一派,要求重商业,对理学批判的思潮。也是有其群众基础,毕竟这里曾经是走私重地。

蕤儿喜欢吊着他哥哥,成天就跟只树袋熊似的挂在他哥身上。到了地方,常蕴抱着常蕤往前进去,书院的这个门脸高达巍峨,充满了土豪气息,马车跟着进了书院。

常蕴小伙子自己去报到,为了避免麻烦我给他除了名字之外,搞了个假的身份,他爹变成了个酒楼的老板。有一个学生过来带我们进他们的宿舍,那孩子多看了我们家两个姑娘一眼。

书院前面有个大的庭院,后面是几排教室,看着也不错,跟着他到后面是他们书院的宿舍。

穿过一个月洞门里面就是宿舍里,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是几张石桌,从回廊上走进去,到了一间房间门口,前面几棵美人蕉开地正热闹,我儿在这里读书倒是景致不错。打开门却是里面一股尘土混合着怪味儿。小丫头捂住了鼻子道:“哥哥,这是什么味儿啊!”

“常师弟,你就住这间,还有一人没来!你先收拾收拾?”带我们进来的那个少年大约二十来岁。

常蕴对他略微弯腰道:“谢谢周师兄!”他先进去看了一下出来,转头对芙儿说道:“你们带着蕤哥儿出去玩会儿,让阿娘帮我一起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