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喜事:夫君,来耕田(332)

作者: 四叶莲 阅读记录

萧陵川画了一张草图,上面是走官道最安全的路线,唯一的缺点是绕远,这个年,陈二叔一家只能在异乡过了。

“这没啥。”

陈二叔一点不在乎这个,只要人团圆,在哪里过年都不重要。

他也得准备准备,把家里收拾一下,人都离开,只剩下春娘一家人,烧水劈柴,买来的下人怕不知道根底,在附近的百姓人家,找一对夫妻做帮工也成。

“海棠,你就是操心。”

春娘摇头,李海棠怀着身孕,还总想把事事都安排妥当,她都替李海棠累,找帮工容易,家里也没有贵重的东西,值得人惦记,出不了差错。

再说了,这是李神医的宅邸,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时间紧迫,赵嬷嬷比其中任何一人都着急,才吃过晚饭,天刚擦黑,就迫不及待催促李海棠一行人上路。

“您咋带这么多人,会不会拖累行程?丫鬟婆子,咱们京都阮家多的是。

赵嬷嬷看到于嬷嬷和五福,眉头蹙起,不过,很快恢复神色。她看于嬷嬷不卑不亢,勉强就凑合了,还有一个蠢笨的丫鬟,人高马大,这在京都府上,都进不去阮家的大门。

高门大户,在乎的是一个脸面,找这样的丫鬟,除非主子奇丑无比,需要人衬托。

那些未出阁的千金小姐,身边也会养着几个灵秀的丫鬟,将来做陪嫁,在主子小日子或者生产期间,身子不爽利的时候,当个通房丫鬟使唤。

“五福,那些锅碗瓢盆,还有小炉子,很沉啊。”

李海棠看出赵嬷嬷的意思,也不搭茬,而是转头对五福道。

这一趟离开,单独给五福和赵嬷嬷准备了一辆小马车,万一赶不上在客栈里住宿,只能在马车上冻一宿。

他们随行带着个大炉子,能做个粥饭,比红泥小火炉更暖和。

李海棠在孕期,必须得吃好喝好,有时候半夜饿,在荒郊野岭的,也没一口热乎的吃食。

陈二婶给准备了腊肉香肠,米面,老坛酸菜,还有一个晚上加餐的食盒,并炉子和炊具那套家伙事,至少有百十来斤的分量。

“不沉啊。”

五福摇摇头,一只手就能拖着炉子,把所有的东西堆上,托举到马车,“夫人,我在村里,一手就能拎着两三桶水呢。”

赵嬷嬷看五福那轻飘飘的动作,用手揉了揉发胀的额角,蠢笨的丫头,至少能顶一个壮劳力使唤,难怪李海棠非要带着她上路。

不过,一个做下人的,自称“我”,这是哪门子的规矩,在京都,定然会遭人耻笑。

于是,赵嬷嬷找到自己第一项任务,在到达京都之前,先得调教五福,确保五福在一个月内,脱胎换骨。

于是,夜里烤火,赵嬷嬷开始发难,喝一口茶水,跟在五福身后,讲说京都府上的规矩。

“你一个做丫鬟的,是下人,是奴才,必须等主子饭毕,你才能退到下人房用饭。”

而且,吃食上也是下等,就算是她,在阮府做到了内院的管事,虽说比一般下人有些脸面,但是却不敢逾越。

“主子给你脸面,可你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赵嬷嬷对五福严苛,也是变相让李海棠没脸,让她知道,自己虽然和阮家有点血脉的联系,到底长在乡野,上不得台面。

“赵嬷嬷,你说的是啥意思啊?”

五福一头雾水,一句话没听懂。

不能一桌吃饭,这点五福赞成,她吃的多,一顿几个馒头,比自家夫人用饭慢点,分桌,没人和她抢菜吃。

“你要自称奴婢,而且,不能用土话。”

赵嬷嬷想着,这丫头可能脑袋缺根弦,还是从最简单的行走坐卧开始调教,她在阮府管小丫头有个二十来年,谁人不是恭恭敬敬地叫她一声,赵嬷嬷。

“吃饭要用小口,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

夜里,众人没找到落脚地,只能在官道上,支起一个搭棚子,而后把马车牵着到棚子里防风。

赶路几个时辰,就连赵嬷嬷都感觉到饥肠辘辘。

她看五福格外不顺眼,各种挑刺。

五福有一点好处,别人说的话,她会听,但是能不能做好,那就不一定了。

细嚼慢咽,这样也好。于是,赵嬷嬷半夜如厕,看到火堆前坐着个人,吓得一个趔趄,从马车上栽倒,扭伤了脖子,动弹不得。

第451章 闷骚

五福细嚼慢咽,慢慢悠悠地吃,奈何天冷,一会儿,馒头就凉了。

她把干硬的馒头切片,放在托盘里,一边吃,一边烤,困得直打呵欠,她算了算,若是这般速度吃下去,一日两餐,也要占用两三个时辰。

赵嬷嬷好不容易爬起来,教养再好,都忍不住想骂人了,见她摔倒,也不知道过来扶一下。

“可您不是说了,做丫鬟,最重要的是伺候好主子,让主子舒心,其余的事少合计吗?”

五福歪着头,眼中带着疑惑,她家夫人在马车上休息,现下,不需要伺候啊。

赵嬷嬷:……

这种蠢货,她已经不想说什么了。哎呦喂,她的老腰啊!

李海棠躺在自家夫君的怀里,睡得香甜,一夜好眠,根本不晓得发生了什么,第二日一早上路,她发现赵嬷嬷没出来,连饭食,都是两个丫鬟端到马车里的。

听五福说明原委,她拍了拍五福的肩膀,干得漂亮!

让那婆子多管闲事,倚老卖老,她还没出手,就被五福完美地解决。

一行人在午时,进入到镇上,休息一个时辰,而赵嬷嬷去医馆看诊,找郎中按压,回来虽然好了点,却是蔫头耷脑,看到五福,马上转移视线。

天寒地冻,往南边走,天并没有暖和多少,刚走到永安,傍晚时分,就下了一场大雪,雪花中夹杂着冰粒子,打在脸上生疼。

“夫君,这种天气不适合赶路,咱们不如在永安住一晚。”

李海棠提议,不然夜里气温骤降,他们行不了多远,万一有人染上风寒耽误行程,得不偿失。

萧陵川点头,他考虑的是自家娘子的身体,不合适在冰雪中问赶路。

永安城里的客栈,人满为患,要到了年关,北地的商户纷纷回乡,一间客栈,最多只能腾出一两个房间,装不下这么多的人。

“你们不如去民宅看看,有民宅改成的客栈,还带小院子,环境不比大客栈差多少。”

客栈的伙计收了几个铜板,当即笑眯眯地给一行人指路。

永安有三四进的民宅,早年都是商户人家的院子,后来见不少客商在永安走水路,就改成民宿,独门独院,有净房,适合一家人投宿。

现下水路结冰,基本上封了,没那么多人,民宿就空置下来。

在伙计的指引下,一行人没费劲,就找到合适的居所,他们出得起银子,住在最好的五进宅院,李海棠夫妻二人,单独住了一个小院子。

院子里有几间房,每间房的大小都差不多,床,柜子,桌椅板凳,纱帐,厚实的棉门帘等等。

他?们所在的客房在最后一进院落,大堂和厨房都在第一进,而每进院落只有一个茶水间,有个婆子负责热水。

“???这种民居改造的客栈,并不安全。”

对比之下,还是街边的客栈适合投宿。

每年的年关,盗匪猖獗,谋财害命,只为了过一个好年。

一共五进的院落,分散在一个院子中,伙计少得可怜,单身的女子肯定不能选择这样客栈,不然夜里很容易有危险。客栈人杂,谁知道会遇见什么人。

“适合喜欢清静的人居住。”

每?一进院落都有一个小花园,冬日里,没有多少应季的植物,平添了萧瑟之感。

客栈里没有什么吃食,只有一个值夜的婆子在茶水间呼呼大睡,每一进院子只有一个侧门,防止有人在半夜里乱窜。

太???晚了,铺子早早地打烊,好在他们出门之前带了不少吃食,陈二婶还给李海棠装了一大捆的菠菜,为了防冻,被她包裹了好几层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