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喜事:夫君,来耕田(155)

作者: 四叶莲 阅读记录

黎城靠海,水产发达,物资丰饶。

不过这里的渔民却不太富裕,主要源于交通的限制,打捞上来的鱼虾,只能在周边城池兜售,送不得太远的地方,不然天气热,两三天全臭了。

周围的村落村民世代靠捕捞为生,村里家家户户都没有自留地,卖出海产,攒得银钱,只够在岸上搭建石头屋子。

偶尔有远道而来的客商收购干海货,把价钱压得极低,不过村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卖出了。

海货在不靠海的城池,那是难得一见的新鲜货,而在渔民眼中,比红薯更廉价。

顿顿吃鱼虾,他们早已没什么感觉,倒是吃一顿青菜难得。

海边多砂石,没有一块像样的田地,想要吃青菜,只得用鱼虾到集市上换。

家家户户出行没有马车牛车,只能靠着一条腿,长久下去,不是办法。

后来渔民们学聪明了,在土壤丰沃之地挖来黑土,用木头框子装着,放到石屋里,买来菜种,用盆子接着雨水灌溉,菜还真的长出来了。

黎城是李海棠的向往,真走到黎城脚下,她觉得,这片土地都是神圣的。

“到黎城就好办了,我使银子找人去给我舅舅送信,先报个平安。”

张如意比李海棠还兴奋,她也曾远行,从京都到北地,但是这一路,他们没有在黎城停留。

此地靠海,气候湿润,民风相对开放,据说每年七月底到八月初,有一年一度的百花节。

“百花节是什么节?”

一行人在人群中穿梭,所到之处,百姓们都在议论,今年百花节,城中要选百花娘娘,为百姓们撒福袋祈福。

“我好像在游记中看到过。”

李海棠仔细回想,她买的游记,作者曾经提起黎城的特色百花节,只有本地独有,全民同乐,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年三十。

每年的百花节,都会选出一位百花娘娘。

百花娘娘为十二岁到十八岁之间的未成亲女子,黄花大闺女,冰清玉洁,容貌也是一等一的好。

只有这般女子,才能坐在最美的花车上,接受百姓们的拥戴。

“年龄上倒是放宽了,但是一般十八岁的女子,都成亲了吧。”

张如意听得津津有味,听百姓口中的意思,百花娘娘对身份上没有要求,平头百姓也可。

往年的百花娘娘,在参加了百花节之后,很快就嫁出去了,无一不是被达官显贵看上。因为百花娘娘本身,也是福运的象征。

“具体的,游记上没写,我们可以打听一下。”

李海棠囧了囧,谁让作者就是个大吃货,长篇累牍地讲述百花节制作的百花饼有多么好吃,用几十种鲜花调制的馅料,其中加了蜂蜜,女子吃可美容养颜,调节气色云云。

“那真是太好了!”

张大小姐天生爱八卦,对此事万分的感兴趣,甚至盖过美食。

“别激动,千万别激动。”

李海棠伸手拉住就要冲出去的人,打击道,“就算甄选百花娘娘,也没你什么事,你已经成亲了。”

“对啊。”

张如意接受这个事实,瞬间又成了泄气的皮球,不过能看看热闹,也是好的。

从前未成亲,只能在深闺中,出门一趟不容易,特别是爹爹娶了狐狸精进门,更加限制她的行动自由。

嫁给卢二愣子,不说事事顺心,至少,想出门,他陪着一起,尊重她的意愿。

“几位,你们是外地人,特地来黎城观看百花节的吧?”

一旁有本地百姓听到几人议论,兴致勃勃地介绍黎城的百花节,若是能得到百花娘娘的花环,回去用花环浸泡在水中沐浴,就能脱胎换骨,从此走上康庄大道。

“真的吗?”

张如意半信半疑,不晓得用鲜花沐浴有什么不同。

“这个咱们可不敢说谎,前年一个举人被选中,当晚就做了一首诗,去年高中进士,被派到南边做县令,听说还成了某地知府的女婿呢!”

不说前年,就说去年被选中者,开了个小铺子,现在生意兴隆,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百花娘娘祈福,是黎城百年来的传统了,每年这个时节,黎城都是人满为患。

的确,大街小巷,有不少外地的男男女女,说话的口音不同,有些家乡话,李海棠只能听个大概。

集市上,每隔几米就有小贩摆摊,海里出产的鱼虾,螃蟹,有些都天不亮捕捞上来的。螃蟹里面放着点海水,还是活的呢。

李海棠咽咽口水,她忍不住啊,之前家里能有点晒开的海米虾仁,炒菜包饺子提鲜,已经让她很感恩了。

从蛮族运过来的海鲜,也是冬日天冷才能吃上,现在遇上活物,煎炒烹炸煮,定是要吃个够本才行。

“蟹是凉物,吃多了不好的。”

萧陵川看自家娘子眼巴巴地,面色松动,罢了,喜欢就吃吧,难得娘子来一次黎城。

李海棠点头,她胃寒,螃蟹她可以少吃,海里又不是只有螃蟹,大虾,鱼都是鲜嫩的,只要做熟了就好。

一行人投宿街边看上去不错的客栈,收拾整理后,立即出来逛街,李海棠看到有卖烤鱼片的,当时小小震惊了下,是了,这个东西又不复杂,早就该被研究出来了。

只是边城和鹿城几乎没有卖的,杂货铺没有,货郎那里也没看到过,她以为没有,看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走多看,也能享用各地美食。 烤鱼片似乎加了一点点的黄酒,糖和姜汁,保留鲜味又去了腥气,李海棠用油纸包了几份,天热也放不坏,饿的时候可以解解馋。

第224章 记仇

“好家伙,海里的大鱼,至少有十几斤啊!”

张如意看着摊位上的大鱼,眼睛都直了,这么大,得怎么吃才能吃完?往常在河里能打捞个三五斤的,就不是很常见,十来斤,她第一次看到,算是见了世面。

听说运气好,还能捞到二三十斤的,那么大,她都不敢吃,怕碰见鱼精。

“买上一条,咱们去海边借个大铁锅,炖鱼吃!”

大鱼的尾巴像小燕子,所以,黎城人称之为燕鱼。这和萧陵川曾经吃过一样,肉厚实,味道好,煎,炖,炸,酱,怎么都能做,因此很得当地百姓喜欢。

海边有专门的小棚子,渔民也兜售海鲜,租借锅碗瓢盆,周围城池有那不差钱的人家,专门到此处尝鲜,俨然一个古代版的大排档。

一条十来斤的大鱼,只要二两银子,这个价钱,往常只够在大酒楼点一道鸡鸭。

李海棠刚要走,却在正要转头的时候看到熟悉之物,她指着黑绿色的外头带刺的海参问道,“这个怎么卖的?”

“小娘子,你问这个刺头?”

卖鱼的小贩拿起海参,直接打包装在小篮子里,“这个海边多的很,不要钱,直接送你了。”

小贩的意思,不要银子,他这里有个十几头,许是捞鱼的时候不小心一起弄过来的,反正也要扔,眼下有人要,他乐不得。

李海棠一脸心痛,营养价值那么高的海参,不是被叫海虫子就是刺头,这是有多嫌弃啊!

海参就这么随便被渔民堆在沙滩上,太暴殄天物了!

当然,百姓们也不晓得啥叫营养,只知道鸡鸭鱼肉是好东西,有油水。

对着小贩感谢一番,李海棠很激动,蛮族运送过来的不如黎城的新鲜,这些海参都是从海里刚捞出来不久的。

海参不为百姓认可,想换银子那是天方夜谭,不过自己吃补充营养,也是极好的!

她准备去海边捡一些,然后靠着大日头晒干,留着以后做干货。

现下,蛮族和大齐关系紧张,两国已经限制了交易,海参这等物品,基本上在边城绝迹。

尽管有心里准备,在海边看到厚厚的一层海参之时,李海棠还是激动了下。

渔民知道这玩意能吃,夏日切成小条,偶尔炒个大葱,但是论滋味,真比不得虾蟹,海边能吃的太多了,海参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