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姜姬(1133)

魏王一番细述之后,王山知道了鲁国公主已经成了安乐公主,现在凤凰台上的世家竟然还很信服她。

这就有点为难了。

反正不是自己家的王位,王山思索片刻就说了个主意:“大王若想取信太子,只能……将王位让给太子了。”

他猜魏王不会愿意。

果然魏王一听就哭起来。是啊,哪个当大王的愿意正值壮年的时候把王位让出来呢?

王山道:“大王,既是父子,就有天生的缘份。大王不妨与太子多多亲近,等父子之情渐笃之后,再做出让位的样子来,太子感动之下,也自然会辞去王位。”他说出重点,“大王最担心的不正是与太子的父子之情吗?”

那就先把太子给哄回来再说。

王山跟着又提起一件事,“太子可曾娶妻?”魏王哪里知道?他在这几年根本没打听过太子的事。

王山:“大王应速速为太子寻一房尊贵的妻室。”他听说鲁国现在这个大王就有好几个女儿,让太子娶鲁国之女,想必他是不会反对的。

魏王故作扭捏之态,王山再三劝告,道鲁国这两个大王之间虽然看似感情亲密,但事实上两人之间必有嫌隙。现在这个鲁王以前还是太子时,在士子之间传说他的品格高尚、性情宽厚等等的说法,难道不是冲着当时的鲁王去的吗?

魏王“恍然大悟”,道如果不是王山点醒他,他显然就要错过这件大事了!

君臣二人把酒言欢之后,魏王就将提亲一事托给王山了。

王山得了魏王的嘱托,回家就准备出使鲁国。他家中的亲友将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很快魏人就为太子将要与鲁姬成婚的事欢欣鼓舞起来。

世家与百姓们都看得很清楚,鲁国已成了一个大国,甚至远胜魏国。不少魏人现在宁可去鲁地为官,都不会留在魏国,足以证明鲁国更贤明。

王山造足了声势,带着许多自荐而来的世家贤人一同前往鲁国。

可惜不巧的是鲁王重病,他们到了鲁国后才得知这个消息,鲁王紧闭宫门,不能见人。他们求见了鲁国王后,王后听说是要替她的女儿求亲,就让他们去问龚相与孙相。

莲花台现在有两个丞相,左相龚獠,出身合陵龚氏;右相孙菲,有号芳菲子,人品俊逸出众。

两人似敌非友,真假难辩,让王山等人泛起了愁。

只好两边试探,结果果然惹恼了龚相与孙相!两人这个说“既然你登了龚相的门,那我就不好开口了”,那个说“此事当由孙相做主,我不好插手”。

王山带着人在鲁国蹉跎了大半年,如果不是王后十分喜欢这桩亲事,千方百计替他出主意找门路,王山都要拂袖而去了。

直到突然有消息从魏国传来,有人称,魏太子已归国,王山大惊,怎么他不知道?

他连忙让人回魏国打听,一边更加紧探听龚相与孙相的口风。

回魏国的人回来后说,魏王与太子的感情十分深厚,时常坐在一起痛哭,回忆先王后。现在的王后处境越来越尴尬,已经闭门不出了。

王山听了就知道魏王与太子的感情已经渐渐恢复了!

他要是此时能把鲁姬带回魏国,必立下大功!

他更加努力去游说王后,王后也终于说动了龚相,他的人也说服了孙相不再阻拦此事。三方说通后,王后提出一个条件:魏国吴都台在上一代曾经发生了一桩憾事,太后与王后争斗,致使先王后殒命,王后不想让她的女儿遭遇到这样的惨事,她要求吴都台现在的这个王后必须离宫别居,不可继续住在吴都台。

这可真是……太过分了!

王山和他随行的士子都吃惊的说不出话来。有人当即出口拒绝,还要当殿离开,被其他人拉住。

“嘘,看王公如何说。”

一群人都看王山怎么回答。

王山思考片刻后说:“请容我等回去后商量一二再给王后答案。”

龚王后点头:“诸君请回,我便在此等候诸位的好消息。”

王山回去后写了封信,送回魏国。他虽然没对别人说,但他觉得魏王是非常有可能答应这个条件的。

因为魏王的心目中,王后与亲生的那两个小公子根本就不重要。

就如同当年的先王后与太子一样。

王山随行的魏人无不义愤填膺,有人见王山不肯立即回国,认定他在辱没魏国,与王山大吵一架后自己走了。

许多跟着王山一起来的魏人都是自动自发的,有人这样一走,带动了不少人。

住在龚相家的魏人这一段故事真是吸引了不少眼珠,魏人们吵吵闹闹的,魏王的回信却很快就到了。

王山打开回信,见魏王果然“泣别”王后与两个小公子,将他们一同送到了豫城。

受“鲁人欺压”的魏王在国中受到不少同情。这让即将迎娶鲁姬的太子都受到了责难。

王山带着回信去见王后,结果鲁王突然病重,龚王后无心谈论婚事,但为了以示诚意,她将她长女的王佩交给王山带回魏国,交给魏太子。

王山带着玉佩回到魏国,一路风尘未及洗去就先去见了魏王,也见到了在魏王身边的太子。

太子果然气势不凡,坐在魏王身边丝毫不见胆怯之意,反倒比魏王更显大气。

王山一见之下,难免心折。

如果太子继位,既能与鲁交好,也能与凤凰台交好,并非坏事啊!

他心电念转之下,呈上装着玉佩的木盒,先递给魏王,道:“此乃鲁王后交托给臣的信物。玉佩上所载姓名之女,就是太子未来的妻室了。”

魏王欣喜的打开木盒,脸色陡变。

盒中玉佩已经裂开了。

王山一看,连忙倒退三大步,叩首请罪。

魏王抖着手大呼:“此事不吉!此女不吉!必会害死我儿!”

阿陀当机立断夺过木盒,一眼看出此盒中玉佩与公主在宫中放的一样。

他冷哼一声,拔出长剑抓住王山,“此佩为假!必是此人做怪!”

然后一剑将王山捅死。

魏王在王山抽搐着倒下时还没反应过来,殿前武士匆匆赶上来,也不知所措。

阿陀将王山的尸首扔给侍卫:“虽犯下大过,但念及王家,就留他一分体面,将他的尸首好好的交给他的家人吧。”

魏王刚才抖得更厉害,但现在的脸色却是真正的白里透青。

阿陀看着侍卫将王山拖下去,将木盒捧在手中,对魏王道:“父王,此事如果传出去,对我国不利!为免与鲁交恶,此事只能是王山一意孤行所致!”魏王惊惧难安的盯着这个年轻的男孩,半刻后才叹道:“依我儿之言,该当如何?王山乃忠义之臣,突然说其不忠,只恐难以服众啊。”

阿陀笑道:“就请父王交此事交给儿臣来办吧。”

阿陀突然刺杀了王山,实在是叫魏王一时之间措手不及。

更别提阿陀还带走了玉佩。

等他得知阿陀出宫后,王山行事不端,竟拿假佩哄骗魏王与太子的故事已经传开了。

倒是没人觉得太子本人不想跟鲁姬成亲。

但也没人相信王山敢犯这么大的错。说亲不成就够了,还假称婚事已成,带回来个假的信物?

说得不客气一点,是魏王的儿子要娶鲁姬,又不是王山自己的儿子要娶?说亲不成就不成,魏王也不能因为鲁国不答应婚事就怪罪王山啊。说王山因此造假,实在是难以取信于人。

跟着就有零星的耳语在各种文会中流传。

——是魏王不想让太子娶鲁姬,才特意摔坏了玉佩。

有当日在殿上的侍人言之凿凿地说,王山是先将玉佩交给魏王看的。

所以魏王毁掉玉佩,想趁机离间太子与鲁国,结果太子顾念两国邦交,将罪责推在王山身上。

这才合理不是吗?

何况大家都很熟悉魏王了,这还真是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