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娇娇女[穿书](103)

作者: 为我撩人 阅读记录

这些牛棚坏分子也太厉害了吧?怎么什么都知道?

什么?!一天之中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不是中午?早上中午和傍晚都是一样的?

什么?!那么简单两条公式竟然能‘预知’田地的亩产量?

什么?!地球是圆的还能自动转动?那我们人怎么感觉不到晃动呢?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学过知识的村民们觉得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而对于有了点基础的知青们和村里几个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牛棚坏分子们真的是太厉害了,不懂的被他们一讲就清清楚楚了,而且还会梳理串联知识点,简直比自己埋头苦读要好多了,感觉是事半功倍啊!

村支书这个举措真的是太好了,公社也是好关心好照顾他们啊,如果他们能考上绝对要感谢,尽自己能力报答他们。

还有牛棚的坏分子,再也不瞧不起他们了,他们可都是他们的老师啊,在这种关键时候能不计较从前站出来用心教导他们,真的是好感动,说是恩师也不为过啊。

于是,塘边村再没有人喊老莫夫妇他们坏分子,对他们指指点点了,而是很尊敬地称呼老师,平时知青们帮忙抢着干活不说,连村民都时不时送一两把蔬菜过来,村大食堂那象征着屈辱的‘牛栏’也给拆了,还砍了书给做成几张床,把晒得最干最新鲜柔和的稻草都送上来。

他们是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知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像是他们跟人学瓦匠手艺都是要喊师父,以后要给养老的,现在他们听他们上课,还把娃娃也推来听课,也算是半个师生关系,反正在自己村里,村干部也支持,那就尽量能做好学生的本分就做好吧。

而这一切是姜可可和江寄余都没想到的。

他们一开始让知青们找老莫夫妇他们补课,其实是因为想让老莫夫妇他们有‘政绩’。姜可可知道这一届要考上大学没那么容易。一个村子能出现一两个,哪怕是知青也是很厉害的,如果塘边村生产队全部,或者说百分之□□十都能考上大学,那人数上是很显然的,肯定会被注意到的,到时候这边宣传一下,B市那边运作一下,是有很大机会为老莫夫妇平反,并且返聘回去教书的。

即使最后还是失败没法立即平反,那也不要紧,起码能让塘边村的人知道老莫夫妇他们是有真材实料的,教出了大学生,都会对他们尊重一下,待遇也能稍微好些。

要知道这年代大学生格外金贵,谁不希望家里能出几个大学生,即使家里不能出,要是村子里能出那也是好的,一个村子的人基本都是同根同族,飞出一只金凤凰,那他们村子里其他人就有希望。

这年头还很讲究宗族亲缘,一人发展了那是绝对会想办法帮扶其他亲人,这样慢慢地,他们都有机会改换门庭,不再做个泥腿子,或者有份稳定的工作,遇到事有个厉害的人帮忙也是很好的啊。

结果没想到老莫夫妇他们太给力,竟然用课堂魅力征服了村里人,待遇一下子提高起来,都没人再把他们当作坏分子看了。

不过这个意外还是很好的,别说老莫夫妇,就是牛棚其他三个坏分子,冰冷死寂多年的内心也感觉重新温暖了起来,他们终于不再是被厌恶,被忽视的群体,而是被人需要被人尊重被人承认的,这种感觉真的是太久违太温暖了,仿佛都重新活过来了一样。

当下,原本只是当作任务完成的,也变得更加的积极用心,态度一上来,课堂就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了。

而这个时候农村里也没那么多农活要忙,于是这下连上工时间都缩短了些,整个塘边村都弥漫着学习的氛围,好像全村备考一样,连平时鸡毛蒜皮的吵架斗嘴磨擦都少了,和谐得不得了。

姜可可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每天都准时地搬着小马扎过去听课,认真努力听课记笔记,跟当年高三备考似的。

江寄余最后半个月也请假回来备考,虽然遗憾姜可可有老莫夫妇他们教导后不需要他再当小老师,不能偶尔趁机偷个香,但是还是很高兴自己的外公外婆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也很高兴他们因为教导这些人得到尊重而焕发出新的光彩,眼睛里的亮度都多了。

这样才是有奔头的生活啊。

一九七七年的冬天,江寄余乃至于整个塘边村,内心都是一片火热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这个天气寒冷的冬日悄然发芽,未来将会长成参天大树,给他们带去新的生机。

而就在这么认真勤快,全村备考一般的情况下,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的高考终于到来。

这一次的高考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来不及组织全国命题,最终是把命题权下放到各省手里,由他们自主命题。而这也是唯一一次由各省自主命题的国家级考试。注释③

而也可以说是考生年龄参差不齐,考生身份各不相同的一次考试,来参加高考的年龄最大考生都能够做那些应届考生的父亲母亲了。但是谁也没说笑话谁,国情如此,谁都理解,甚至遇到背上用红布条缠住孩子背着孩子来高考的,考官脸上也没意外,只是要问一下是真的不能把孩子交给家里人带着,怕影响到其他考生。

那女人梳着刘胡兰的头发,很是冷静地叙述了她的事,“家里人嫌弃我的妞妞是女娃,整天想把她偷送给别人,还打骂我,就这档口高考消息来了,我便想要参加高考,带我妞妞回城去。他们不同意,但我坚持,我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不然我不知道哪天我就护不住我孩子,所以我要高考,于是他们就把我娃子和我一同轰出家里来了。我实在是没办法,这两个月我都是带着我孩子住在知青宿舍里,今天来也差点被拦住,这是我跟孩子唯一的机会和希望,我保证我妞妞会很乖,不会吵到其他人,要是她哭了吵到别人我立马就出考场行么?”

就这样考官同意了,其他考生也是同情。而最后她孩子真的很乖半点没哭闹,没有影响到其他人,让那女人顺利地完成了高考。

事后有人说那女娃子也是知道疼她妈妈的吧。

当然,也有人说那女人不该来高考,家里人都不同意,闹成这样不好,但是更多的人还是理解,这女人是知青,他们都知道异地他乡的知青,有多渴望回去,有多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这还是个为了孩子奋斗的母亲,没有多少人能指责一个为了孩子奋发向上的母爱。

当然,这只是高考期间的一个小插曲,到了考场上,拿到试卷,所有的考生都是聚精会神心里再无杂念,一心只想解决试卷上的问题,没有心不在焉,也没有交头接耳,没有人会在这样几乎能决定命运的庄重时刻做出任何不合时宜的举动。

笔尖下书写的不是简单地答案,而是未来的前程。

很快,为期三天的高考,终于在这寒冬腊月里结束了,剩下的,便是等待,等待放榜那一刻,等待领取通知书那一天,或者,等待一个落空的希望。

不管怎样,这都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冬日。

第86章 好消息不断的一九七八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 姜可可是在塘边村生产队度过的。

这一年的春节比以往都要热闹,或许是因为高考带来的新希望,或许是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

知情队伍更是跟村民合作,打算办一个晚会,临时搭了个台子,一群人或演或唱或跳, 热闹的不得了。

姜可可也被邀请上去表演,不过她推掉了,她不好意思站上舞台去表演,倒是能帮忙策划,毕竟她有后世的记忆, 又在国外生活过,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策划一次热闹符合时代又新奇的晚会并不难,还有牛棚的老莫夫妇他们帮着出谋划策,因此这项任务也进行得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