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科举(225)+番外

作者: 玉子双泽 阅读记录

见皇帝要出题考试,随行诸官, 以及国子监诸位教职人员纷纷叫好。国子监祭酒刘砥率先上前拱手道:“能得圣上亲训,此乃天下诸生之福。臣等请圣上赐题。”

听得圣上出题,众学子既惶恐又期待的等着。等那股惶恐劲儿过后,余下的就是摩拳擦掌的想要一鸣惊人了。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这是殿试才能享用的规格,今天由此良机,真是千载难逢。俗话说的好,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现在最大的买家就在眼前,那还不得好好表现一二。

这其中,宗泽的心思尤为复杂。他一边想表现突出,一边却又有点担心。正思绪混乱中,这时,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已是开始宣布规则了:“诸位学子,今天因为人数众多。拟进行淘汰制。也就是,诸位所答之题,将会分成一、二、三等。以此递进淘汰。末等,也就是第三等将会淘汰。”

宣布完规则,大太监袁忠就宣读了第一题,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今日建文帝要诸位学子做一篇策论,就是如何防止土地兼并过甚。

没想到今日皇上一来,就形成了问政的架势。宗泽一看到这题目,一瞬间想了很多。这个策论本来对宗泽来说,应该是很好做的。他前世今生都有太多的理论及亲身经历,可以让他好好的论述一篇。

可是,考虑到圣上来历的问题,宗泽选择了保守一点的回答。宗泽用了最符合时下学子的论述年代及思想。从唐代的均田制到宋代的王荆公变法,进行论述,比较优劣,选取可能适合当下的思想理论来写。

这是宗泽的长项,就算没有后世那些尤为先进的理论思想,宗泽也是游刃有余的完成了这道题。宗泽做完时,看看四周,还没有人交卷,两炷香的时间也还没到。

要是今天是其他人来主考,宗泽肯定是要大出风头一把的。毕竟,有时想要引起人的注意,那必得要一鸣惊人的才好。可是,在当今来历未名的情况下,宗泽却是不想也不敢去出这个风头的。

很快,时间到了。这么多卷子,皇上当然不可能一个人看的,不然那要看到什么时候。因此,国子监众教职人员以及皇上随行的官员,拿过诸位学子的卷子先审阅起来。将最好的十份儿文章呈上了皇上的案头。

建文帝拿过细细的看了一遍,很是高兴。不错,这国子监果然人才辈出。其中尤以陈宗泽的策论最为出色。

建文帝高兴的点着宗泽的卷子对袁忠道:“此子之文很是有些火候了。很是不错。”

袁忠赶紧捧场:“恭喜皇上得遇良才。”

建文帝笑笑没再说话,对袁忠道:“再出下道题吧。让他们即刻对出。”

先前这一场策论,宗泽他们百余人等,瞬间只余下三十名。一下淘汰了十之有七。宗泽还来不及感叹的,第二题却也下来了。

第二题却是一幅对联,看到这上联,宗泽的脑袋瞬间轰鸣。这上联竟然是“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这对联本身不甚出奇。可让宗泽最为惊诧的却是,这对联乃是前世自己看到过的永乐皇帝朱棣查考状元马铎时的对联啊!

今天建文帝为何会出一模一样的题?就算巧也不至于巧到如此地步。莫非,当今正是穿越来的?这不应该呀,就算是穿越的,也用不着出这个朱棣考人的对联啊。这又不是什么千古名对。

宗泽甩甩头,不管了,刚才都说要即刻交卷的,赶紧写出下联交上去好。马铎对的下联可是不能搬过来用的,不过,这也难不倒宗泽。

这个对联宗泽可是熟悉的很,前世无意中看到马铎的这个传说,他还特意去请教了中文系的教授帮忙对了下联出来的。今天刚好派上用场了。

这次的对联,建文帝却不似方才的策论,让诸官看过后再给他,而是要求收上来全部直接呈给他。

建文帝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发现竟然无一能比得上自己记忆中的下联的。心中大怒道:难道我朝堂堂国子监,天下英才尽汇之地,竟然没有一学子能比上那厮的臣子的?

正要拍案发怒,这时,袁忠又呈上了几张学子们对的下联。

建文帝满怀希冀的拿过看了起来。看完,建文帝当场哈哈大笑。竟然有三个学子的下联能跟当日自己飘在大殿上看到朱棣考核马铎时,马铎答出的下联一较高下的。

建文帝乐呵呵的夸道:“好好,真不愧是我大明诸子之秀。袁忠,将陈宗泽、马云庆、王赫三人叫上前来。朕要见见。”

袁忠心道,这三人可真是有大造化了,竟然能入了圣上的眼。袁忠上前高声唱到:“陈宗泽、马云庆、王赫进前!”

听得大太监叫自己近前,宗泽僵了一下,看来是皇上要见自己了。想想,自己刚才那下联写的很是小心,好像没漏什么痕迹的。应该无事?

不敢多想,宗泽三人疾步向前,跪下叩首:“学生陈宗泽(马云庆、王赫)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建文帝一抬手:“免礼,起来回话吧。”

宗泽三人赶紧站起来,再一揖,方才站定。看到阶下的三人,建文帝点点头,唔,这三人都还不错。马云庆年纪已长,王赫却正是状年。

尤其是这陈宗泽,竟然如此年轻?看到宗泽,马云建文帝眼前一亮,此子长的也忒出众了,真似貌若潘安一样。且观他的文章,也是花团锦簇,论据充分。对联也是对的齐整。

建文帝对着三人道:“尔等三人能即时答出朕的下联,朕甚欣慰。真乃英才也。看来我朝人才不输任何人也。哈哈,朕要重重有赏。袁忠,赏!”

袁忠办事是半老了的,既然皇上说要重赏,那就重重赏之。于是,很快,宗泽三人面前就摆上了金如意一柄、金一百两。只不过只区区一联,竟然能得圣上赐下如此重物,真乃罕见也。

因着圣上在坐,众人虽是暗自纳罕,也不敢多话。只目光透出诧异之感而已。

且不说众人,且说宗泽见到建文帝出的这题,以及他刚才说的那句“看来我朝人才不输任何人也”。这话别人听来尤可,还以为是自夸之言。但宗泽这个有心人听来,心中却是泛起了惊涛骇浪。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这个皇帝是重生的,且,他不是死后立即重生的,极有可能还做过阿飘跟着朱棣多年后再重生的。

这就解释的通了,为何宗泽之前老是隐隐觉得这个皇帝对藩王之事,好像未卜先知似的。这也就是为何有了宗泽赞叹有加的迁都之举。

大明朝从太\祖建都南京以来,就一直不停的在计划迁都事宜。说白了,从太\祖自始,一直都没将金陵看做是长久的都城。不管是从统治角度,还是情感上来看,他们都觉得金陵缺乏一种大王朝的帝都气魄。而这点显然与大一统的明王朝相悖。

虽然迁都是迟早的事,可是,洪武年间多方选址也未定下下一个都城所在地。而到了建文帝手上,竟然于建文十五年完成了迁都事宜。顺利的将都城迁到了现在的燕京。至此,燕王朱棣也理所当然的落下了帷幕。

每每想到建文帝迁都燕京之事。宗泽都忍不住为这一决策叫好。且不论,燕京本就具有大一统帝国的国都之势。且说,建文帝这一招用在削藩,尤其是用在对付朱棣上,是尤为有效的。

将帝国的都城直接建在对手的大本营里,这样一来,皇帝的军队,皇帝的官府机构就都会顺利的进驻进来。最高指挥机构都来了,你这藩王不该交出手中的权利么?当然,不交也有不交的办法。

既然国都都能顺利的迁到对手的心脏处。那前期准备工作无疑是做的很完备了。毕竟卧榻之侧其容他人,能进来,就代表卧榻已经清扫完毕了。

尤其是今天这赏赐,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耿耿于怀,他才会将跟对手有关的事物看得如此重,如此具有比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