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同人)太子妃画风不对(158)+番外

只是他千算万算, 都没算到太子妃苏妧会有那么一招, 令他的谋划猝不及防地被公开。

所幸, 虽然风铃将他供了出来,但他还有话可以辩解, 加上他那时年少, 一切都可以用年少无知来脱罪, 而父亲和母亲对他十分心软,只将他贬到了长安城外的承恩寺吃斋念佛,反省自己。

在承恩寺中, 佛祖慈眉善目,俯视众生。

李泰对着佛像, 心中并不平静。

他自小便十分聪颖,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夸奖的对象,父亲也十分宠爱他。与兄长李承乾相比,他似乎并没什么会输给兄长。

除了……他出生得比较晚。

难道出生得晚一点,就必须要低人一等了吗?

怎么会呢?

父亲本也不是阿翁的嫡长子,可他还是当了皇太子,他甚至在阿翁还是圣人的时候,令圣人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基。

他既然是父亲的儿子,为何不能效仿父亲呢?

李泰觉得,太子之位,是可以谋划的。

父亲和母亲希望他能在慈恩寺中静思己过,可以的。静思己过的魏王李泰日日夜夜都在想自己的过到底在什么地方,与此同时,魏王府的幕僚并未抛弃他,那些幕僚也时常在休沐的时候到慈恩寺来烧香拜佛说禅。

他们借着说禅之名,用他们才会懂的暗语,交流着朝堂中的局势。

洛阳水灾了,圣人本想要自己去洛阳巡视,但本群臣拦下。圣人不去,就改为皇太子去,皇太子一个人去就算了,居然还带上太子妃……幕僚与他这么说。

李泰原本想,去洛阳就去洛阳呗。

他的太子阿兄却是从小就受群臣称赞,可是阿兄也是从小养尊处优,何时吃过苦头?听说还是与不假辞色的御史中丞方易文一同去的洛阳,李泰觉得自己都能想象到他的太子阿兄在洛阳会是怎样的灰头土脸。

光是想,就已经十分令他精神振奋,更别说阿兄还带上了太子妃苏妧。

太子阿兄对苏妧的喜爱李泰是见过的,恨不能将她捧在手心上,让天下人都与他一样宠爱苏妧。

这对夫妻到了洛阳,怕且只是借着去洛阳巡视灾情,实际上是去游山玩水的吧?

李泰确实是这么想的,与此同时,他也在想,既然阿兄和阿嫂都表现得对洛阳的灾情如此关心,那么他该要怎么做呢?

那时的魏王李泰在住持心中,是个爱吃的小胖子,虽然出身贵不可言,但却毫无架,很聪明,能举一反三。他看了佛经,为了使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能懂佛经所传达的真意,魏王还亲自写了佛经故事,写完之后,做好事不留名,让住持保守秘密。

住持心中十分感叹,魏王讨当今圣人喜欢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为心中已经有所偏爱,因此当魏王在与住持说禅时,无意中提起洛阳百姓因为水灾而无处安身,该要如何是好?

住持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魏王放心,佛祖都看着他们呢。

魏王:“可我身为天子之后,我父亲的子民正在遭受痛苦,身为儿子的是,也要为父亲分忧。太子阿兄为此还亲自到了洛阳去巡视灾情,而我却一身轻松与住持谈论佛法。佛法无边,住持,我想要为洛阳的百姓祈福,您愿意帮我吗?”

“阿弥陀佛,既然是为百姓祈福,老衲又怎会不愿意帮助魏王呢?”

那时的魏王李泰,许多事情不能做得太明显,他只能是巧妙地别人无意中发现一些事情,譬如说佛经故事是他写的,譬如说他曾经和慈恩寺的住持与诸位僧人一起为洛阳的百姓念经祈福,时间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可随即,又有消息从洛阳传到长安。

才经历了洪涝的洛阳爆发疫情,疫情十分严重,洛阳八百里加急的信件送到长安的时候,说收容病人的地方每天都在死人,人死了也有新的病人进去,却没有任何一个已经被治好的病人。

父母听说此事,连发几封信件,催远在洛阳的李承乾和苏妧回长安。

可李承乾却好像是没看到长安送去的信件似的,更甚至李泰还听说太子妃苏妧更是与民间圣手百里夷一起联手,为洛阳百姓治病。

昔日魏王府的幕僚杜楚客与魏王说道:“太子殿下并未与圣人唱反调,也并没有顺从。魏王,有人认为太子殿下是借洛阳的疫情提高自己在民间的声望。”

李泰:“怎么说?”

杜楚客:“不管太子妃苏妧和百里夷能否在洛阳的水疾一事中有所建树,但在危急之际,圣人和皇后殿下连番催促他们回长安,他们并未听从,在天下人看来,太子殿下和太子妃此举并非是任性妄为,而是在与洛阳百姓同生死 。若是他们因此患上了水疾死在洛阳,捞到的不过也是个身后名而已,可若是他们命大不死,他们此举会让他们受尽天下百姓的爱戴。”

毕竟,平民百姓眼界有限,又怎会知道李承乾和苏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们只知李承乾和苏妧明知道洛阳十分危险,但并没有弃他们而去,反而留下来与他们共患难,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李泰听了杜楚客的话,冷笑,“无妨。福兮祸所伏,你又怎么知道,太子殿下和太子妃此举,是否会为日后埋下隐患呢?”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