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千娇百宠(86)+番外

作者: 若磐 阅读记录

然而此举对于李武成等军人意义却非比寻常,他自是立刻去留守在幽州的玄甲军中调遣人手,选出百人押送银钱。

傅依兰是个没出嫁的姑娘,不像顾婵有那么多私房钱,但她也心心念地要帮上一把。于是回到家中,将此事对父母说起。

安国公白天已得了消息,正琢磨着写信给韩拓,此时听闺女一说,不由赞道:“王妃宅心仁厚,实在难得。”

“可不是,那会儿我第一眼见就喜欢这姑娘,觉得她同慎斋甚是相配呢。”安国公夫人感叹道,“我也去翻翻我的嫁妆,反正留着也是在库里蛀虫,能帮一把是一把。”

起身走到门口,回头冲傅依兰笑道:“不过,到你出嫁时嫁妆没准就少了。”

“娘,你尽管把准备给我的嫁妆都拿去给姐夫吧,我不在乎。”

不过几抬嫁妆,和韩拓还有十几万将士的性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安国公夫人嫁妆里没那么多现银,加上安国公拿出来的,总共凑齐了七十万两,一同交给玄甲军押送。

到临行的那日,顾婵由傅依兰陪着,骑了马,一直将押送银钱的队伍送到幽州城外的十里亭。

“王妃,请回吧,”李武成在亭边的小溪里饮过马,向顾婵拱手告别,“我等一定不负王妃所托,安全将银票送到王爷手中。”

顾婵策马回城,却一步三回首,直到押银队伍远得看不见还不肯离去。

“你不放心对不对?”傅依兰问道。

顾婵摇头道:“我不是不放心他们,李武成他们办事牢靠,无需担心,我是想念王爷,如果能见他一面就好了。”

“你想跟上去?”傅依兰吃了一惊,但很快恢复如常,“也对,跟着他们便不怕迷途,能顺利到达驻军之地。”

有些事,不怕你想得夸张脱序,就怕有个和你一样念头的人在耳边窜到。

顾婵与傅依兰对视片刻,两人齐齐调转马头,踏着玄甲军的蹄印,追赶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韩拓:媳妇好帅!

顾枫:妹妹好帅!

众人:王妃好帅!

盘子:明明好傻!

一时间砖头与鸡蛋齐飞。。。

☆、第71章

    顾婵一早存了去见韩拓的念头。

    可以说,从韩拓启程刻意没叫醒她,不肯同她告别那时开始,便在心中生出这般打算。

但她一直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纠结犹豫,因为不够不自信,不认为自己可以顺利完成这趟旅程。

顾婵远行的经验实在少得可怜,屈指可数的数次都是有家人陪伴保护,若要去找韩拓,势必不可能有太多人随行,而且只怕根本不会有人愿意让她出行。

早年和顾枫离家出走寻找萧鹤年那次发生的事情,也令她明白独自上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虽然顾婵性格里有娇生惯养者不能避免的任性,但她并不是不分轻重胡乱妄为之人。

她知道如果自己冒冒失失地上路去找韩拓,又在半路上出了什么事,只能给人在前线的韩拓添乱,令他担忧分心,届时不但帮不上任何忙,说不定还会令情况更糟。

所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不管多想念韩拓,也乖乖地留在王府里。

哪怕经常发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梦到韩拓出事,每天早上哭着醒过来,也强忍着安慰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太过担忧,才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顾婵命令自己要对韩拓有信心。

然而精神胜利法始终抵不过韩启一道又一道指向明确的圣旨。

每一件事都与前世吻合起来,只是战场上领兵作战的人从楚王换成韩拓,顾婵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只是领军之人不同结果便能完全与前世不同。

因为战场上那人是顾婵的夫君,她不能忍受他受到半点伤害。

于是,想去寻找韩拓的**再次蠢蠢欲动。

这一次,顾婵已经不是单单因担忧想念而期望能见韩拓一面,她心思里存着一股决绝之意,她要和韩拓在一起,生也好,死也罢,上穷碧落下黄泉,她都誓要追随而去。

所以,顾婵选择了不再安坐家中等待消息,而是踏上冒险之旅。

傅依兰懂得些许追踪之术。

虽然来源不外乎韩拓与父亲教导,于她本人又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未曾真正实践,但架不住传授她的人本身本领非凡,再加上她天生聪慧,今日使用起来也颇有一番成效。

两人在沿途的小镇子上换过装,打扮得互相都不大认得出对方,一路远远地吊在李武成他们后面约莫一二里距离之处。

官道平坦无遮蔽,遥遥能望见前面的队伍,又不至于被发现起疑。

前有李武成引路,身旁有精通武艺的傅依兰陪伴,只要小心些,想来不会有什么危险。

顾婵也不再是三年前那个只能坐在马车里的姑娘,如今缰绳握在自己手里,前路由自己掌控,无需害怕不知何时发生意外,又身不由己地被带去到不知名的地界。

完美——这是顾婵下的结论。

理想总是很丰满,然而现实永远骨感。

顾婵的完美之旅维持不过半日,便开始出现各种她未曾预料过的情况。

首先是晌午在茶寮用饭。

该间茶寮是一对农家夫妻在官道旁摆的摊子,极其简陋。

四根丈来高的糙木桩子钉入土地,顶端分别撑起白帆布四角拉成个棚子,四面透风,随处可入。

说是白帆布,其实已有些发黑发黄,呈现出一种乌了吧唧的灰色。视觉效果不好,却丝毫不妨碍其功能,晴天可遮阳,雨天能挡雨。

五月下旬,暑热难当,坐在棚下阴影里总归比顶着太阳骑马凉爽,顾婵坐进去时感觉到十分惬意。

桌椅是榆木制的,同棚子一样粗糙简陋。桌面凳面刨得光滑无刺,但并未上漆,木纹清晰可见,木节裂缝也并未修饰。

茶寮只卖四样东西,茶水,菜肉包,糖包,蒸馒头。

棚子一角外面有泥砖砌成的灶台,上面一摞六个直径三尺来宽的青竹蒸笼,每种食物蒸两屉。

灶台旁边另砌一个半人高的台子,台子上铺着榆木板,老板娘就在此处和面剁馅、包包子做馒头。

老板提着铜皮壶满棚子转悠给诸位客官倒茶水。

那茶水也是一样粗糙,入口尽是涩味。

不过两人出发得仓促,什么都没准备,幸好傅依兰习惯在马鞍袋里绑水囊,才不至于一路干渴,这会有口热水喝已经很开心,自也没那么挑剔。

水喝够了,老板娘也端上来她们点的吃食。

农家人没有精细白面,用的都是荞麦面,蒸出来的包子馒头都是深黄偏褐色,就像脚底下踩的土地被水打湿后的颜色。

顾婵一看便没胃口,勉强拿了菜肉包咬上一口,肉不知道是什么肉,因为看不见,也吃不出味道,菜用的是路边挖来的苦荬菜,味如其名,是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