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书我不穿了!(174)

萧君泽微笑道:“不高远啊,这时机,反而是最好。”

当年司马家篡位,就把忠和义这两个意识主流砍断了——一群不忠不义不仁不信的东西都当了皇帝,还当了一百多年,那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信忠孝仁义呢?

加上这两百多年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九品中正制依靠血缘门第传承官职,儒家也变得不再被门阀世族需要,朝廷原本是用道教来弥合整个社会,但五斗米教经过黄巾、孙、卢的两次大规模叛乱后,立刻被统治者无情地打压,接下来的这个世道,高层和底层,都在指望得外来的佛教,能教人向善,安定人心。

不过,如今南北朝都已经发现了,佛教这玩意虽然有效,能导人向善,但是有个最大的缺陷,它烧钱啊!

南朝是道教大本营,还能和佛教争一下,北朝那简直了,权贵和底层都争相供奉,修了云岗石窟不够,又开始修洛阳石窟,同时北边还有个一直在修的敦煌石窟,三大石窟就是财富抽水机,另外还有希玄寺、大宁寺这些规模小一点的石窟,至于铜像,那就更数不胜数了——先前元宏费了许多心思,铸造的太和五铢钱,有极大一部分,都被送去融成了佛像,以至于在市面上流通的非常少,大家还是习惯用布帛做的钱。

“……所以,我想抓住这点时间,写一本能指引百姓前路的书,”把烦恼向青蚨倾述了一番,萧君泽叹息道,“但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青蚨被这样庞大而壮丽的愿想镇住了,一时间,他只觉得有些难以呼吸,整个人陷入沉默。

就在萧君泽烦恼之时,青蚨突然间像是回过神来,小声问道:“可是,公子,为什么要指引前路呢?人不都是应该,就那样活么?”

萧君泽一愣:“哪样活?”

青蚨神情里带着迷茫:“就……农人之子种田,匠人之子为匠,传书之家为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最好的时候了……还,还要怎么指引呢?”

萧君泽沉默许久,突然笑了起来。

他生得极美,平时笑时,总是带着几分漫不经心、戏谑、又或者是冷漠,像个游戏人间的神佛,高高在上,但这一次,青蚨却骤然觉得,公子笑得很温暖,通透又温柔,让他都有些恍惚,像是被泡在了暖汤里。

“青蚨,谢谢你,”萧君泽伸手,高高举起了笔,“我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写了!”

那一瞬间,他似乎燃起了熊熊火焰,开始写下大纲。

首先,要让人知道,为什么要改变,改变有什么好处。

人生于世,最重要的,便是要生存,普通人的追求,无过于吃饱穿暖。

而因为这个世道极其混乱、难以生存,让人连最根本的需要,都很难达成——这里应该列举五胡十六国南朝权利更迭带来多少血腥屠杀。

然后,便是分析原因,原因是天灾让生产力下降,生产力下降,人们就不得不开始争夺有限的资源,从而让天下难以安定。

然后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人之所以要改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领导万民者,应该把让人生活得更好,做为执政的第一目的,无论是用什么办法。

如何让黎民过得更好,应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发展,发展的用处在哪里……二是管理,给予黎民足够的剩余,有剩余,才会有更多生产,而不是极尽剥夺……

他埋头闷写,他知道,自己的毕竟不是专业的,认知肯定很浅薄,且漏洞繁多,但没有关系,哪怕是后世写出资本论的马先生,那也是集众家之所长,理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实际,由无数人一点点去完善,去孕育,等新的阶级孕育出来,指导理论才会被接受,否则,那就是空中楼阁,只会被束之高阁。

萧君泽在确定方向后,一时间,文思如泉涌,只花了三个时辰,就写了近五千字的大纲。

剩下的事情,就是填充内容与修改了。

……

晚上,萧君泽在阁楼上点起灯盏,决定先拿桓轩试试手,沟通一下普通人想法,嗯,还可以和他约定个白天,出去走走,下乡看看体会一下农人的生活,看看他们的想法……

第120章 人无心

襄阳,九月。

萧君泽没有和桓轩拐弯抹角,就直接了当地说,他在这院里待久了无聊,准备悄悄出去玩几日,问桓轩愿不愿意随他一起。

桓轩没想到天上还会掉下这种馅饼,当下点头如捣蒜,连称好呀。

但答应之后,他又迟疑了一下,看君泽没一点忧愁哀伤的模样,不由小声试探道:“那,你还回来么?”

“当然要回来,”阿萧微笑着答他,“刺史大人只是出门几日,我也便趁机出去游玩几日,岂有不归之理?”

桓轩心中莫名有些酸涩,轻轻应了一声,抬起头,轻声道:“那,你想去什么地方,需要我准备什么吗?”

阿萧随意道:“找个会种麦的村子,我想看看乡民的男耕女织是什么样子,最好不要离襄阳太远,方便我回来。”

桓轩答应了,又问道:“阿萧,你没种过地,是士族么?”

“是啊,”阿萧惆怅道,“我以前家中也算是南国有数的豪强,只可惜家中争斗,父兄叔父皆尽被杀,就我一人逃到北国,勉强保下性命。”

桓轩顿时怜心大起,心想难怪以阿萧的学识气度,会沦落到至此,小心问道:“那阿萧,你,你以后有什么打算么?”

“以后的事,谁说的准呢,在这乱世能护住性命,已是不易了,”阿萧叹息一声,“只求有一日,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方才能免了这随波逐流之命。”

桓轩沉默了一会,他本想说我来保护你,但又想到自己人微言轻,根本没资格说这话,更何况阿萧跟随的,可是刺史大人,现在的他,太弱小了。

但是,他不会一直这样的!

……

三日后,襄阳城外的岘山,一座叫虎山的山头下,有一处小小村落。

村落地势较高,村中土地也大多是没有水渠的望天田,所以多种粟米,只是如今因着襄阳城中麦价也不低,所以今岁,有许多村人准备改种冬麦。

不过,最近,有两兄弟搬到他们村里,租种了一块地,说是要在此定居。

村人多有排外,其实不怎么高兴别人前来租种田地,但那姓桓的少年曾经帮着村人去考试实习,这是必然要给点面子的,再说他们租种的地也不大。

只是,村人觉得,这两兄弟,怎么都不像是来种田的。

那桓小子便不说了,一看就是山民出身,没怎么种过地,至于他那兄弟——美得像仙女似的,许多村人看了,都会定住,眼睛随着那桓萧的身影转。

第二日,那少年和兄长一起下地播种,那兄长锄地,他在一边洒种,盖上薄土后,提着水桶,用水瓢挨个浇水。

桓轩本以为阿萧娇生惯养,必然会累着,没想到忙活了一个早上,阿萧头上虽有些薄汗,却是脸不红气不喘,连在衣服上擦手的样子都别样地好看。

上一篇:重生之鲛人仙君 下一篇: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