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神在古代(32)

赵禔找了个另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随意点了些点心,便让诚惶诚恐的店小二下去了,她一手撑着脑袋,懒懒地听学子们对唐太宗是否为明君发表争论。

“诸位,有史为证,《贞观政要》中记载: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这等盛世,唐太宗当得明君。”

“且慢……朱兄此言差矣,隋末之乱,百废待兴,贞观之治与之前满目沧桑的情况对比,方显得额外强盛,但实际上呢,不管是人口、税收还是粮食总产,贞观与我大宋相比,那是?p>

蛲虿患暗摹G依钍烂竦畚焕蠢幻鳎抢钐樱ɡ罱ǔ桑┰诖筇拼匆抵酰⑾铝撕蘸照焦Γ裣拖率浚挛亩牛D芴岢鲋喂疾撸畹酶富噬褪叮怀吧舷掳鳎灰蛩摹市摹毡荒蹦嬷死钍烂袼猩薄O兔髦脖灰恍┗氲笆饭倌ê凇!?p>

说到这,学子冷哼一声,“而你口中的明君,乃古往今来第一个干涉史官记载的“明”君,数次观国史,改国史,以诬陷他人品德,拔高自身地位的人,篡位之小人,称得上什么明君!”

“诶,何兄何出此言,前太子分明是一个阴险小人,如《旧唐书·隐太子传》记:“(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唐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爀夜聚。’从这可以看出,太子不仅阴狠,且行为蠢笨如猪。”

说到这,朱兄又点出一个史书上记载的故事,李建成给了李世民一匹根本已经站不起来的劣马,想摔死李世民。李世民骑上马后就开始跑,结果,他在高祖眼皮子底下摔倒了。

朱兄的两个故事说完,何兄嗤之以鼻,反讥道:“都说太宗篡改过国史了,那些抹黑之言怎能信,要知道世上还是有一些隐士、有为之士记载下了真实历史,在那些里面李建成可没有那么阴险愚蠢,况且……最为荒谬的是,太宗此人乃戎马一生的武将,骑上劣马的时候居然没有察觉,反而很配合地跑了几步,然后在高宗面前摔倒出丑!这合乎理乎?哼。”

“何兄此言差矣……”

一个是唐太宗的脑残分,向往唐朝盛世、万邦来朝的时代,一个是正统君权的拥护者,鄙视一切反传统的人物。赵禔也是第一次听学子辩论,看他们引经据典,翻出不少后世早已缺失的资料在辩论,几人之间明明说得火药味十足咬牙切齿,偏偏一个个都摇着扇子,带着僵硬又抽搐的微笑。

一个不小心,赵禔被笑呛了。

她成功引起不少学子怒目相视。

这时,那隐隐自成一派的“混合帽子桌”中一人向赵禔举杯,五官分明,微微上挑的眼角让他看起来很精神,音色稍显低沉,犹如小提琴低音滑过带着一份暧昧的嘶哑:“那位小郎君,不知有何高见。”

虽然他的长相只是小帅,但还是把有隐形声控的赵禔,给秒杀到了!

☆、25酒楼之小论

赵禔下意识点点头,愣住,半天才回过神来,自己居然无意识间被色|诱了。

赵禔看着一双双眼里写满了质疑、好奇、冷漠的眸子,心里无奈,因为这个争论简直就是无解,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今之计只能是打打太极,从政治与道义上将优点缺点胡乱地搅合一下了。

她脑中转过一系列先贤的话语,她起身作了个学子揖,淡淡开口:“诸位兄台,小生不才,高见谈不上,一点浅薄之言罢了,曾闻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世道人心,上行下效。所以,为君者须有“絜矩之道”。”

又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君王更是起着带头作用,对世人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治国安邦非小事,所以君王需修身养性,丰富学识,没有学问和品行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到治国安邦的。

“善!”此乃李世民的脑残粉朱兄,在他看来,李世民治理好了他的国家,不正证明了他德行无缺,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明君么。

赵禔心里囧了一下:善什么善啊!这才摆出论点,还没上推理和关系呢。

这时,赵禔突然发觉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何兄,被那个“善”激得眼眶发红,跃跃欲试似乎想要反驳,原本还打算赞扬一下太宗政事出色,心胸宽广的话立刻被噎回去了,她可是知道的,想要霸气地把别人辩晕,那就是不能给任何人反驳清醒的机会,必须一鼓作气将可以说的论点都摆出来,让对方无话可辩。

至于如何快速有效地制止何兄的发言欲,当然是说他想说的、想听的,于是赵禔语调一转,赶紧开口:“古有记,太伯、仲雍、季历三兄弟,因其父古公亶想传位给季历,太伯和仲雍便逃到荆蛮之地,把王位让给季历,孔子称赞太伯“至德”;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当孤竹国的国君,双双离开故土投奔西伯,孔子赞他们“仁德”;春秋时代吴国的延陵季子屡次让位给兄弟,被司马迁称为“闳览博物君子”。”

话音一转,又道:“高祖之所以有天下,多为太宗(李世民)之功,隐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李建成无太伯之贤,李世民无子臧之节,而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

唐高祖没有及时处理好“立嫡以长”和“有功者居上”的矛盾,造成兄弟不容。李建成不肯让贤,李世民也没有“子臧之节”,另外,太宗如果是等李建成、李元吉动手后,再出面嗜亲还勉强说得过去,然而他却是被“臣下所迫”,主动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并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实在是太过分了,鄙视。

“善!”此乃鄙视李世民篡位的何兄,在他看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等不忠不孝、悖逆君父、弑兄杀弟的小人,枉为君主。

见两方都闭嘴倾听,赵禔心里松了一口气,继续“左右逢源”引经据典,她本身对唐太宗的感官还行,一是,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影响,二是,太宗作为一个皇帝还是干得很不错的,三是,毕竟大宋也是夺权而来的王朝,身为享受阶级对这“同样名不正言不顺”的人,不会排斥。

她认同太宗在政治上的作为,但同时,也认定太宗在道义方面——“弑亲”,做错了。

上一篇:大佬在末世当boss 下一篇:佛系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