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流放后我成了首富(314)

“乔老板,你们穿得这是商超的新货吗?怎么卖啊?”

苗婉冲对方竖起大拇指,抬起扩音喇叭,“这位大哥好眼光,我们三个今天就是给大家展示一下,什么叫一两银子穿出百两银子的效果!”

嗬,她这句话直接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她们这一身才一两银子?

有人甚至都不停三个人怎么说了,扭头就想往商超里冲,也有人看见了,一时间有点骚乱,不过很快就被将士给拦住。

苗婉也笑眯眯安抚百姓,“大家别急啊,今天我们乔家就亏本大甩卖,而且只针对咱们西平郡的百姓们,我保证你们拿到的是最低的价格,人人想买都能买到,聚福商超,致力于造福西北百姓,只做百姓们丰衣足食的搬运商,绝不让行商和客商赚差价!”

“好!!!”这一声,山呼海啸也不为过。

只有顾姝窈唇角抽了抽,某有点甜的山泉知道你这么魔改,说不准要哭。

等大家被安抚下来以后,她们三个才下去,阮嘉麟立刻就带人上来开始宣读规则——

一,西平郡百姓都可以凭借户籍册子购买商超货物,本月特价商品是女装、男装和方便面,每一份户籍都能凭借人头数购买一份商品,价格为标价的三分之一。

二,外地百姓只要是西北户籍,也可以凭借户籍册子按人头购买一份商品,价格为标价的二分之一。

三,行商和客商(所有非西北户籍),想要购买商品,需要全价购买,可以以货抵钱,并且有购货门槛,详情可上二楼详谈,不与百姓争抢。

这是苗婉和顾姝窈商量出来的法子,借鉴了包括但不仅限于某水果品牌的销售策略。

等大家都弄明白这聚福商超的规定后,大部分人都很高兴,也有小部分人哗然一片。

“这不公平!你们是在歧视客商吗?我们和大岳是有盟约的!”

“就是,你们这是排挤我们行商,不让我们出关做买卖了?大不了我们不来就是了!”

“是云麾将军做的决定吗?大将军知道吗?”

……

好些官宦人家的家眷本来还着急去买苗婉她们身上的衣裳、首饰、鞋子……一切,苗婉猜得对,没有女人对这种新鲜又漂亮的事物不感兴趣。

可听清楚规则后,好些人面色都有些微妙的顿住了脚步,你看我我看你,迟疑了。

眼看着行商和西域的部分客商要闹起来,苗婉又施施然走上了台。

“哪里不公平?”她笑着问,“客商用对你们来说不值钱的乖劣马和次等货高价来换我大岳的粮食、布匹和铁器,那个时候你们不怎么想着我们有盟约?”

至于大岳行商,苗婉笑得更玩味,“至于行商,你们一两银子的货出了关就敢卖十两,我只是原价卖给你们,你们就接受不了,那你们可为西北的同胞考虑过?只准你们赚钱,不准我心疼父老乡亲?天底下没有这样只能一方占便宜的道理。”

她面上多了几分不容错辨的底气,“我敞开门做生意,我都不怕亏钱,倒是劳烦你们替我发愁会血本无归了?铺子是我的,货是我的,话我就放在这儿,你们爱买不买,我又不求着你们,卖不掉我一把全烧了我乐意,我吃你们家大米了吗?大将军也管不到我头上,就是在圣人面前我也是这句话。”

说完,她甚至都没放下喇叭,就转头看着阮嘉麟,“劳烦掌柜的看清楚,喊得最大声的让人记住,我们商超伺候不起太硬气的贵客,不如等大将军哪天做生意了,再让他们去耀武扬威,我们庙小,就不伺候了。”

众人:“……”老天爷,这小娘子真敢说,就不怕大将军知道了生气,治你家相公的罪?

作者有话说:

第125章

躲在人群里的程绍哼笑,心想,这小娘子连大将军头上的祖宗都敢欺负,更别说大将军了。

看他娘子脸上的笑就知道,那小娘子跟炸了毛的鸡一样厉害,说出来的话却让人感觉跟喝了玉露琼浆似的,浑身上下透着舒坦,就一个字——爽!

至于苗婉为何这么硬气?

当然是顾姝窈教得好,她关于兀良哈氏和江南还有登州两个行商那个法子,大大启发了苗婉。

本身她会的东西大都是以贱作贵,按照时下一般物价来定价就不会亏。

行商不出关来做买卖?

没关系,那我们可以入关做买卖,阮嘉麟一直都想做皇商呢,圣人也不会嫌自己私库里的钱多吧?

(圣人:我穷死了!)

只要发现这是一条血赚的路,那些吆喝着要抵制苗婉的行商,保管是第一批打自己脸的,在商人面前,没有脸面,只有利益。

苗婉早就想治一治那些行商,陈嗣旭给他们惯坏了胃口,可总有不那么飘的,换一批行商也未尝不可。

正好趁着过节人多,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至于想要煽动百姓们闹事吗?

苗婉呵呵笑着上了楼,小寿星还等着吃蛋糕呢,楼底下看到价格的百姓们都已经疯了,好些鞋子掉了都顾不上穿,捡起来就往家跑。

为啥呢?

大家一进门,就能看到在货架上挂的整整齐齐的衣裳,角落里则摆着各种各样被布袋子包装起来的方便面。

先说衣裳,就按照苗婉先前想好的,分成了三档,一档为普通衣裳,一套棉袄和棉裤并手套、帽子、围巾,是三两银子。

三分之一价格只要一两银子,二分之一价格只要一两半。

就这么说吧,时下郡城卖的布,稍微结实点的布,最便宜的也得二两银子一匹布,裁开也就能做两身衣裳,其中有一件上衣或者裤子还得用裁下来的布角拼才行。

再说棉花,上好的棉花一斤就要五钱银子,一斤棉花最多只能做一套薄一点的棉袄棉裤,稍微厚一点都不够,至少得一斤半。

所以百姓们自个儿做衣裳,这么一套下来最便宜也得一两七钱银子,他们只用花一两就能卖。

摸着料子是特别结实的料子,在布料行少了三两银子肯定拿不下来那种。

买回去至少能穿好几年,谁不买谁是傻子。

就连外地人,只要是西北户籍的,也都心动,他们这些想要赶路的人,最知道天冷时赶路多艰难,不穿暖喝点,冻坏了甚至会影响寿数。

所以有些外地过来做买卖的,虽然比不得行商有钱,也舍得买更好一点的。

也就是中档六股线的棉服,标价是五两银子,二分之一只需要二两半就能拿下来。

能穿好几年的话……赚大了!

至于最贵的衣裳,没有定价,只摆了三套苗婉他们娘仨穿的衣裳,下面写着十两银子起,个人定制,不重复售卖。

搁在平时,就不会撞衫这个事儿都得让贵夫人们疯狂。

可低档和中档卖疯了,高档反而无人问津。

没办法,刚才苗婉在台上狠话逼格非常高,但是她说爽了,大家也听爽了,后头客商、行商就都要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