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77)+番外

其实,可以想象,若是自己有抗旨的心思,恐怕他的结果并不会很好。天和帝是明君,不会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其他的就不好说了。

他没有问天和帝为什么选择他,这个原因他自己清楚。他之前的那些算计被天和帝发现了,如今算是暗卫的到来,警告的意味颇多。

而一旁的沈皎却也是坐在床上,想着今天天和帝和自己讨论的张敬宗。从天和帝的话中,显然,天和帝早已选定了张敬宗,很可能已经派人提点过张敬宗了。

想起天和帝对张敬宗的评价,她明白张敬宗绝非像朝中传闻地那样脾气执拗,认死理,不知变通之人。张敬宗原本任职于工部,当时的工部多为原来的晋王,现在的庶人萧洋的地盘,张敬宗不愿与其为伍,然后调任地方,不过据她所知原本张敬宗并不是调任山东的,而是调任江南的,但是后来阴差阳错才去了山东。

如今,张敬宗立下大功回朝,风光无限,原本排挤他的工部官员,不是被萧洋牵连,就是已经乞骸骨,或者不得重用。

这样前后差别的代表,便可以看出张敬宗自请调任地方绝对不是意气用事,受同僚排挤之下的无奈之举,而是张敬宗为自己所谋的结果。

不是说,张敬宗就算到了山东发洪水他定然会立下功勋,而是他知道以自己的本事到哪里都能行。张敬宗原本是为自己选择的江南行省,江南行省的河道这几年也是各种情况频发,朝廷屡次遣人前去治水。张敬宗是想要在江南行省以自己的本事赢得功绩。

但是后来阴差阳错的去了山东,山东又是晋王的地盘,张敬宗一方报复和计划无法施展,只能先考察山东河流状况,后来结交了卫赜,在任安郡展开自己对河流治理的想法,一直到山东出事。

张敬宗不愿意和晋王之党同流合污,这却也是他品行纯直的表现,引起改变不了工部的现状,便选择了保持自己的本心,倒也是难得了。

张敬宗是好官,和张敬宗相处的日子里,她能够看出其却是心系百姓的。而张敬宗是能臣,是忠臣,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过,这却也让她明白,这朝堂上的每个朝臣都不简单,锋芒不露的太多,不能小瞧任何一个人。

第254章 举荐

清晨的宫门外, 比起前些日子因着萧洋之事, 朝臣们的恐慌和沉默, 今日的宫门钱却是热闹了几分。三五成亲的大臣围绕在一起, 兴致勃勃地说些什么。无外乎今日的朝臣如此有兴奋, 实在是最近这些日子只见得到革职查办抄家的, 整日胆战心惊的。

而今日办好了山东之事的端王等人回京,听闻陛下对其在山东的处置颇为满意,立下大功, 如今正要论功行赏, 便是轮不到自己,也是高兴的。毕竟, 陛下高兴了, 大家的日子才好过不是?

出了前面沉稳有度的端王和意气风发的赵王最为引人注目外, 站在其后面的张敬宗也是颇为让人眼热,大家都听说了,张敬宗在山东疏通河道,修建堤坝, 引导水流,安置灾民, 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听闻陛下对其极为赞誉,这样的政绩, 再加上其现在极得圣心,两者加在一起让其官升两级都有可能, 实在是让人眼热地很。

随着鸣鞭的声音想起,朝臣们开始各自归于自己的位置,闭上嘴巴,停止议论的话题。

而此时的淑惠长公主府的琼华院中,沈皎站在书房中,看着窗外宫城的方向,她知道,这个时辰朝会已经开始,属于她的第一战,也是关于她能否入仕的之战就在今日,虽不是性命上的生死之战,但却是她仕途上的生死之战。

若是她输了,不仅是连累家中的姊妹名声,连累沈氏一族,她以后基本上都会躲在暗中参与朝政了。而她却是不愿做一个只能躲在黑暗中的弱者,她要光明正大的站在朝堂上,开创自己的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

“细雨,轻风,为我更衣。”沈皎对着已经捧着自己郡主规制的礼服站在屋内的细雨和轻风道。

“是。”细雨和轻风应道。

郡主规制的礼服本就很复杂,但是沈皎这一身亲王规制比之前者,却还要繁琐复杂,特别是身上的配饰,每一件都是身份的象征。

沈皎自拿到这身礼服的时候,就知道她皇舅舅的寓意是为何了?嫡公主的礼制虽和亲王相同,但是亲王有的一项权利,是嫡公主绝对没有的,那便是亲王可以上朝议事,可以参与朝政,而她的这身基本和亲王规制相同的礼服,却是让朝臣明白,她是礼同亲王,不是礼同嫡公主,从礼制上来说,她可以上朝奏事。

她的皇舅舅从来都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这一点,她自认自己比之还想差很远。

“郡主。”在沈皎穿戴完毕,梳妆完后,轻风捧着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来到沈皎的面前。

沈皎看着盒中的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是标准的亲王规制。拿起盒子中的玉圭,沈皎朝着院外迈去。

属于她的战场即将到来。

太极殿

天和帝听完端王和赵王对于杨叔达等人罪状的列举,冷声宣布着判决:“杨叔达和杨万里等人罪不容诛,秋后处决,三族之内的亲眷,降为罪奴,其后代五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其余的涉案人员,一应交给三司并审,一律重处,以儆效尤。”

“陛下圣命。”如今晋王已经倒台,自然没有人给这些晋王党羽求情。

站在朝臣前首的韩王,却也是没有说话,他父皇看样子已经对杨叔达厌恶极了,这样没有价值的人,也不值得他废什么心思了。

“朕之前看了端王的奏报,山东百姓已经得到妥善安置,诸位爱卿辛苦了。”天和帝温声道,随后又对端王和赵王褒奖了一番,然后又点名了几个在山东功劳突出的官员,提拔了官职,朝野上下的气氛很是不错,一声声的谢恩之声在殿中响起。

最后,天和帝将目光放在了张敬宗身上:“说起来,这次山东水灾能够妥善解决,张卿居功至伟,听闻张卿事后更是在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可谓是利国利民之大举,张卿乃朕之肱骨。有张卿在,山东朕也便放心了。”

“朕之巩固”,这句褒奖不可谓不重,天和帝的这句话,足以看出其对张敬宗的看重,众人也都知道,张敬宗未来入阁也是可期的。后面那句话,便是天和帝对张敬宗的任职了,山东的最高官位——山东布政使。

“臣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张敬宗谢完恩后,却也是知道他今日的重担来了,“说来陛下的赞誉,臣愧不敢受,山东河道绝非臣一人之功,说起来,臣能够将山东河道疏理地如此快速,还要多亏一人呢?”

“哦?”天和帝配合道:“是哪位大臣?”

“回陛下,此人不是朝中的大臣。”张敬宗躬身道:“此人是元嘉郡主,臣这次多亏了元嘉郡主相助,才能如此快得理清山东河道,并且这次河道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章渠的治理方法,便是元嘉郡主拿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