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61)+番外

他现在只希望,他犯得错不要将梁家全部卷进去。

“嘉绩,若是今日有什么,希望你看在你外祖父的面子上,对梁家搭把手,不求别得,只要不要让梁家覆灭,这就够了。”梁知对着沈邦靖哀求道:“舅父求你了。”

“我知道了。”沈邦靖对着梁知道:“若是陛下震怒,我会想方设法给梁家留后。”不是他不念旧恩,而是这些年他对于梁家的回报也是不少了,再者,若是真的诛三族,能留下一个孩子也是要使出万般手段的,哪里又容易了。

“不过,我觉得还远远没有到这个地步。”沈邦靖却是觉得梁知的操心有些过度,“陛下从来没有迁怒的习惯,最是喜欢就事论事,从无攀扯前事,但是,若是陛下没有责罚您,您……”

对于沈邦靖看过来的目光,梁知却是明白了。

“我会乞骸骨。”

第237章 废除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 朕承诸先祖弘业二十年矣, 于兹兢兢业业, 体恤臣工, 惠养百姓, 维以治安天下,为务令观。皇六子晋王,不法祖德, 不遵朕训……, 纵容母家,蓄意妄为, 搜刮民脂民膏, 致使山东百姓流离失所, 苦不堪言……,事败之后,纠结党羽谋逆,欲弑朕于紫宸宫中……, 若以此不仁不孝之人为王,恐祖宗大业被其毁坏, 百姓流离,今告知诸位臣工,废皇六子萧洋为庶人, 即日起前往皇陵为先祖守灵,忏愧己身。”

天和帝在身旁的胡喜将圣旨宣读完后, 看着下方的朝臣言情百态,道:“昨日诸位臣工受惊了,是朕养出了一个不孝子,对不住诸位了。”

“臣等惶恐。”天和帝说完这句话后,下方的朝臣立时对着天和帝受惊道。

“虽然萧洋弑父不孝,但是晋王妃却是个好孩子,若不是晋王妃忠君体国,将实情告知太后,朕恐怕命不久矣。”天和帝接着道:“晋王妃的尊位不会改变,依旧是正一品的王妃之尊,赐封号忠。忠王妃嫡子萧钦封为顺阳郡王,忠王妃便领着子女住在顺阳王府,不用去和晋王一起守皇陵。”

天和帝自废了晋王后,便一直直呼晋王的本名,可见是确实对其没有一点想要为其复位的心思了。

天和帝的此话落后,朝臣心中也便都明白了这位晋王妃,不,应该是忠王妃了,凭借着这个功劳,惠及子女,不仅不会被晋王连累,地位还会更加稳固,日后谁都怠慢不得。

“陛下仁慈。”朝臣再一次附和道。

“接着宣旨吧。”天和帝对着一旁的胡喜接着道。

紧接着,胡喜拿出另一份圣旨,上面写得是对跟随晋王一起谋逆的党羽的惩处。

上面安乐侯府,黄绩,安源等人赫然在列。

说起安乐侯府,忠王妃还是安乐侯府的嫡长女,不过,原本的晋王这个夫君出事都没有连累忠王妃,更何况忠王妃只是安乐侯府的出嫁女,更不会连累忠王妃。

比起这些朝臣心中的想法,站在队列中的梁知却是没有想这么多,全神贯注地听着天和帝的圣旨中念到的被查处的晋王党羽的名字,看着一个两个的朝臣被当场托下太极殿,他的心一直吊着,直到“钦此”二字从胡喜嘴中说出后,梁知的心中才舒了一口气。

随着这些旨意下后,龙椅上的帝王显然有些疲惫,便退了朝。

在大部分朝臣都从太极殿退出朝着宫外而去,梁知却是直奔紫宸宫而去。

“胡公公,烦请通禀,我想要求见陛下。”梁知对着门口的胡喜恳求道。

“我这就去通禀一声,梁大人在这等一会儿,不过,陛下今夜一夜未睡,有些疲惫,只是不知会不会召见梁大人。”胡喜有些为难道。

“我也知道陛下疲惫,不该打扰,但是只求公公通禀一声,成与不成我都会感激公公。” 梁知再次恳求道。

胡喜看了一眼梁知,也是看出他是真的有事,也不再犹豫,便朝着殿中走去。说实话,他是从小伺候天和帝的,自己主子自己也是心疼,这一夜未睡,他自然是希望自己主子能够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却是也知道任何事在国事面前都要靠边站。

很快,胡喜便出来了,道:“梁大人,请吧,陛下召见。”

“谢胡公公。”梁知欣喜道。

“梁卿求见,所为何事?”天和帝对着梁知叫起后,问道。

“臣奏请陛下,臣乞骸骨。”

“梁卿年岁尚且不大,还没有到了乞骸骨的年纪。”天和帝翻看着手中的奏疏,漫不经心地道。

“臣已经年过五旬,近日以来,身子日渐不好,以臣的身子,若是再担任要职,恐怕会耽误公事,国事,臣自知年纪已大,无力再继续任职工部侍郎一职。”

“不过是五旬,哪里大了,前任工部尚书郑大人,似乎是六旬有余才告老回乡,赵卿还年轻得很,何必这么急?”

梁知知道,天和帝所说的是他上一任的工部尚书那位老大人,因着工部历来就不是个吃香的,所以工部的历任尚书年纪都比较大,他这个年纪算是历任里面比较年轻的了。

但是,他和那些人怎么能一样?

“臣这些年自知自己罪孽深重,结党营私,纵容下属,欺上瞒下,肆意妄为,山东之事有半错是臣所犯下,臣自知无颜面对山东百姓,无颜面对陛下。”说道这,梁知已然早已跪在地上,声音哽咽,羞愧难当。

“你的罪责,朕之前不是已经处置过了吗?”对于这位工部侍郎梁知,他还是了解清楚的,其实这位的胆子并不大,更是没有安乐侯那样的胃口,萧洋和其党羽都贪了不少钱,但是这位却是个奇葩,没有拿到半分钱。工部之中,晋王安排了不少心腹进去,这些人便是对着梁知也多是欺瞒不报。

但是对于山东之事,梁知有着不可推卸的过错。

“臣自知陛下宽容,对臣从轻发落。”

天和帝对于梁知的话,不可置否,他确实是念着梁知之前对朝廷的功劳,从轻发落,也仅仅是官降两级,罚俸两年,虽也是不少,但是也不多。

“臣愿意将半数家财,捐于朝廷,用于山东的赈灾。”

“另外,臣年事已高,臣的长子和次子与臣言愿意侍奉臣回乡养老。”

天和帝明白梁知的话,这是要替长子和次子辞官。

“罢了,你既然去意已决,长子次子也孝心有加,朕也不能不让他们尽孝,你们交接好手中的事,便回去吧,折子明日在朝堂上奏上。”天和帝看着梁知道。

“臣谢陛下恩典,给臣体面。”梁知知道,他的这个决断没有错,他让梁家全部辞官归隐,舍弃半数家财,天和帝念在他前些年对朝堂的贡献,念在他识时务,给了他最后的体面。

他已经年过半百,比起罢官,还是自己辞官更有体面。至于他的两个儿子,本就是两个六品小官,也没有本事,更没有前途,这官做不做都是一样。

而且陛下让梁家人不准参加科举,只要他的孙辈争气,考中进士,有本事,梁家还有再复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