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44)+番外

“那我便先告辞了。”文安长公主对着淑惠长公主告退,见淑惠长公主点了点头, 便带着人直接离去了, 走得时候还将康寿县主身边的一个贴身侍女带走了。

沈皎知道, 文安长公主这是让婢女和黄三对质,一来用不到康寿县主亲自前去,二来康寿县主年龄还小,不适于这样的场合。

“前面的事情怎么处理的?”淑惠长公主搂着怀中的小姑娘, 问着女儿,她到现在还不知道园子里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不过,她相信以女儿的能力,不会存在什么困难。

“拿了顾均先生的字帖当彩头。”沈皎不在意得笑着道:“也算是珍贵, 另外……,女儿自信还是有这个面子的。”

有贵重的字帖当彩头, 再加上圣宠无双的元嘉郡主的面子,自然不会有人再有什么意见了。对此,淑惠长公主不可置否,这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是却是最方便有效的方法。

“听说前面是在举行诗会?”淑惠长公主不再过问之前的事情,转移了话题。

“不错。”沈皎点头,然后说了之前的前三甲。一旁的康寿县主也凑趣得说着自己看到的诗,兴致勃勃的样子。

淑惠长公主和沈皎看着小姑娘不像刚才那么消沉,心中送了一口气。沈皎这时候才发现,小姑娘对于诗词极为喜爱,还扭扭捏捏得说着自己做的咏菊诗,便是放在之前那些诗中也是不差的,要知道小姑娘比园子里的那些公子贵女可是要小上好几岁的。

沈皎鼓励了小姑娘几句,然后便对着淑惠长公主告辞:“阿娘,我那里还有事,晚上再去给您和阿爹请安。”

“你去吧。”淑惠长公主也不拦着,只是嘱咐道:“记得晚上要过来。”

“是。”沈皎应道后,对着旁边的康寿县主道了别,便离开了。

“去前院的书房。”沈皎吩咐道。

“是。”

书房中,沈皎对着下方的暗彦道:“彦先生,可是有了结果?”

“这才过了一个时辰,哪里能查清楚。”暗彦摇头道。

“是我太着急了。”沈皎叹了一口气道,然后看向下方的暗彦疑惑得问道:“那彦先生前来是因为?”她之前让暗彦派人前去调查,所以看到暗彦在这里,第一个想法就是结果已经出来了。

“属下这次过来,是因为之前咱们留在山东的人手已经传来消息,您之前让关注的山东之事已经有了回信。”暗彦答道。

“是吗?”沈皎惊喜地问道:“是哪方面的事情?”

“一是井灌之事,留在任安郡的人传来消息,公子提出的井灌之事已经被当地的百姓应用于农田灌溉之中了。郡主走后,卫大人便派人去南方请了不少制作水车的匠人,又请了不少当地的百姓,村正,里长等共同商议,十几日便有了成果。”说着,暗彦便一边将手中的信件递给沈皎,一边说道:“现在证明,井灌一事在任安郡确实可行,且效果十分好。”

说到这,暗彦语气十分欣喜,对着沈皎道:“此事的功绩多是归于郡主,有了这个功绩,郡主进入朝堂就又多了一份保障。”

“嗯。”沈皎看完手中的信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我果真没有看错人,短短十几日,赜表哥就能将井灌之事研究出来。如此,百姓便又多了一种灌溉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山东能行,想必北方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可用的,灌溉的效率提高,想必这粮食的产量也会有所增长。能与于姓,于大齐有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才是她的初衷,至于前面的功绩什么的,她并不在意,她也没有想到井灌之事会进行的如此顺利。便是没有这井灌的功绩,她也有进入朝堂的把握。

她在看到百姓在农田上辛苦的劳作着,日子贫苦,她只愿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农事有新的发展,一步步改变农民的生活和劳作方式。

“还有一事是什么?”沈皎欣喜完后,问道。

“另一个便是人祭之事。”暗彦答道。

所为人祭,便是用活人祭祀之事,暗彦看到自己说完后,沈皎原本愉悦的神情,慢慢收起。他一直都知道元嘉郡主对于人祭的反感,如今看来,郡主对于人祭恐怕憎恶到了必须要将其取消的态度。

“因着郡主之前派人送去的画像,和编说的故事,由卫大人推动,已经在仁安郡各县传播开来,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传遍整个山东,在任安郡反响倒还是不错的,但是相信的,愿意接受的多是年纪轻点,很多年长的人却是冥顽不灵,跟本就不信。”

暗彦看着前方的元嘉郡主,在自己说完后良久,叹了口气。

“我早该想到的,一个想法被一个人影响了几十年,怎么可能因为几日变彻底改变想法。”沈皎道:“这样的事情也急不得,这得是至少两代人才能彻底改变这个想法。”等到人一辈辈的老去,新一代被他们影响的那些青年,慢慢变成老一辈,到时也就好了。”这样的思想上的变革,本就不是可以急于求成的,需要一点一点慢慢来。

之后,沈皎又和暗彦交代了关于调查文安长公主的事情,看了看天色,朝着主院中的淑惠长公主的正院中走去。

她记得淑惠长公主之前特意嘱咐她过来,便是有话和她说,果然如此。

她却是没有想到淑惠长公主会问起这个话题来。

第221章 心累

“今日在园中应该来了不少人吧。”淑惠长公主看着女儿说道。

对于淑惠长公主的这个明知故问的问题, 沈皎虽然奇怪, 但是还是回道:“确实, 六姐姐邀了不少人前来, 宴会办得也十分不错。”

“你六姐姐这两年在这方面越发的应对自如, 老太太教的十分不错。”说到六姑娘, 淑惠长公主夸赞道。自从六姑娘在当年中帮了自己女儿后,淑惠长公主对于六姑娘还算是不错,虽比不上当年的大姑娘, 但是也是现在姑娘中的头一份, 很是亲近喜爱。淑惠长公主府和梁国公府中,有什么重要的宴会, 沈皎有事不便参加的, 都是有六姑娘待客。

“你六姐姐年龄也不到了, 老太太为此事操碎了心,最终才定下了这林家的二公子,也算是不错。”淑惠长公主笑着道:“这林家二公子虽是嫡次子,但是这嫡次子有嫡次子的好处, 虽不承袭爵位,但是作为嫡次子的妻子, 倒也不用为府中的琐事烦心,日子清净。再者,只要这嫡次子自己上进, 威远侯府还能不帮衬?”

淑惠长公主和女儿讲解着这中间的故事,沈皎虽然对这些事情平日里不怎么在意, 但是听得也算是认真,毕竟这事关六姑娘的终身大事,她和六姑娘的关系很好,自然是十分关心的。

“听老太太说,这林家的老二,似乎已经是举人了,来年便要下场了。打听的结果,都说林家老二高中不成问题,林家保证他们家老二必然会高中。但依着老太太的意思,先将此事定下,等到林家老二高中后再来迎娶。”淑惠长公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