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25)+番外

而这个世家和高门望族,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源于他们一代代地积累和传承,有着丰厚的底蕴积累,家中书籍积累丰厚,特别是像卫家和颜家这两个大士族,颜家她不清楚,但是卫家藏书的丰厚程度,她一直都有领教,冷多在御书楼中都找不到的书,卫家书楼却是有收藏。还有卫家的教书先生,每一个都是进士出身,这样的阵容岂是一般的私塾,书院能请的起的?便是高门望族这样的大家族都做不到。

她一旦要大兴教育,受到打击的只会是这些高门大族和世家,她来之前,已经让人开始着手去试验活字印刷和改进纸张了。这也是前两年,她才发现,大齐的印刷还只存在于雕版印刷的时代,所以她问了天和帝要了两个能工巧匠,已经在着手置办此事了,且进展不错,她相信等她回去,结果也就应该出来了。虽然活字印刷已经存在很大弊端,但是却也十分不错了。有了它,书籍的传播速度会加大,成本亦是会降低不少。

再加上她极力推进教育,但是这样以来,因握有书籍而自傲,并因书籍和所受教育的领先而在科举上取得大半壁江山的世家和高门望族必然会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这些大家族在科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此以来,各个家族中入仕的人减少,家族的势力便会越来越减弱。

所以,她推行这些东西,最大的阻碍者必会是世家和高门望族,而这些大家族中,又以卫家为最。所以,她是真的对卫赜的说法好奇和疑惑。

“我相信,以阿皎的品性,推行的政策,虽然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但应是利国利民的。”卫赜笑着,他对于眼前人的性格和想法很是了解,阿皎有着对百姓的怜惜和爱护,这是一个上位者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然后继续道:“我相信即便是卫家的子弟在这样的情形下,没有了快人一步的优势,但也应该会是平等的,如此,也就够了。”

“卫家能够传承至今,虽然凭借的是卫家的积累,但是每一代的卫家人也在给卫家奉献,创造着。卫家能够存在至今,是仰仗卫家子弟自身的品质,他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传承着卫氏一族的族风族训,若是一昧地只想凭借卫家先祖一代代留下的威名,而不思进取,又何颜敢说自己是卫氏子弟?”

“再者,有些变革的到来是必然,不是阿皎,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是别人。”卫赜继续道:“若是卫氏真的不思进取,衰败是必然,怨不得任的何人。”

“卫氏的族人有着和天下所有子弟一争的勇气和实力,卫氏的子弟不会惧怕任何的变革,不然便枉为卫家人。”卫赜说到这,语气中充满着强大的自信。

“所以,我说卫家和阿皎之间不存在什么冲突。”

第202章 提醒

沈皎看着面前的卫赜, 在说道卫氏一族时语气的自信, 以及他得到这个答案的理由, 这却是她从来没有想到的。

卫赜对于卫氏一族有着强大的自信, 也有着平常人没有的胸襟和气魄。他对于卫氏一族的倒是看得开, 但这不是对卫家的不在乎, 而是对卫家更在乎。只不过,这种在乎,比别人看得更高, 更远而已。

她相信, 若是卫氏一族没有在新的变革中存活下去的力量,依照卫赜的能力也是会为卫氏一族重新谋划一条新的出路。而谋划这条出路的前提, 是卫氏一族不能在这张竞争中保持现在的势头。不过, 依照她看, 卫赜对于她的选择二已经有所猜测,就不会没有对策。

卫赜身为卫氏一族的嫡长子,定然不会让卫家在他手上走向落没。

卫家作为一个传承几百年的大士族,就像卫赜所说的那样, 他们至今能够在朝堂上有着一席之地,而且这地盘还不小, 他们所以来的不全是先祖留下的家业,更多的每一代卫氏子弟赜自己的打拼。

而这一切,依赖的是卫氏一族对族中子弟从小到大的教导, 和族中子弟多年来所遵守的族规族训,这是卫氏一族的族风使然。就像卫赜所说的那样, 卫氏一族的子弟即便没有现在这样的超出跟多人在入仕上的优势,在科举上的便利,但是也最起码有着很平常寒门子弟一样的公平,这样公平,有机会,凭借卫氏一族的族风,卫氏子弟自己的努力,他们便不会衰败。

反之,若是卫氏子弟自己不争气,衰败是迟早的事。变革是早晚的事情,没有她,也会有别人,所以,卫氏一族的未来究竟如何,看得是卫氏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变革如何。

“赜表哥,所思所想,阿皎佩服。”沈皎赞道。

“当不得阿皎这句赞。不过,我在此嘱咐阿皎一句。”卫赜摇了摇头,轻声劝道:“阿皎志向远大,稳重缜密,但是却也要小心,我卫家虽能在这件事情上看开,但是不代表其余的人均能看开。”

沈皎听到此话后,抬头看向卫赜。

“阿皎莫要忘了从九品中正制转为科举制背后的凶险,前隋的炀帝……”卫赜说道这,便没有说道这,点到而止,他相信自己话中的意思,阿皎定然是明白的。

前隋存在的时间短暂,炀帝也是史上著名的荒淫之君,但是事实上的炀帝却也不是人们口中如此的荒淫,他真正的谥号是明帝,明者,有日月同辉之义,炀帝这个称呼还是唐□□所起,历史上对于其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他为后世做出了两个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一个是至今正在使用的运河,不过也因此让百姓徭役太重,苦不堪言,这也是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另一个就是影响至今的科举制度。

前隋的而亡,虽有着炀帝的个人原因,但也绝不止于此,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创立科举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个几百年由世家把持的官制慢慢废除。虽然科举创立后,到现在,依旧是世家子弟是科举中的大部分,但是寒门子弟的晋升之路却也有了,朝中寒门出身的高官,也在日益增多,这便代表着科举制度给了天下所有的寒门子弟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很小,但是却也是有了希望。

特别是这两年天和帝当政后,对于寒门子弟更为看重几分,比如和卫赜一同中榜的二甲头名冯锐,天和帝对其甚为看重,这些年来极力栽培,可以看出是当作未来肱骨之臣培养的。

所以说,科举制度对谁的危害之大,无疑是世家,炀帝创立科举制度,无疑是跟世家的一场博弈,而这场博弈的结局,是前隋覆灭。这个原因在前隋的灭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科举制度便是炀帝为了制衡世家而想出的提拔寒门子弟的方法。

卫赜在此时提及前隋的炀帝,便是要提醒她要小心世家,在和世家的对抗中要慎之又慎,不然后果甚大。

“多谢赜表哥提醒,其中利害我心中明白,做事必然会三思后行。”沈皎对于卫赜给她的这个提醒心中一暖。卫赜身为当朝两大士族的嫡长子,能给她做出这个提醒,她真的十分感动。